奋斗者·正青春丨地铁青年精彩书写6号线“青春故事”

2024-04-25 11:20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1254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振亮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作为全国第一条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示范工程,搭载智慧列车、智慧车站、智慧运维系统等诸多智能技术,着力打造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地铁线路。

放眼线路筹建历程,地铁青年扎根参建一线,攻克TACS落地应用、生产运作转型升级等运营筹备难题,书写了一个个昂扬向上的精彩故事。记者走近TACS、云平台系统,听听这些幕后参建者的心里话。

殷翔宇:促成智能化设备全方位检测

殷翔宇在列车车侧巡查

殷翔宇是6号线一期智能运维项目团队的领头人,主要负责全自动驾驶区域作业安全管控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轨旁综合检测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此前,他在既有线路担任电客车技术岗,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跨界”。促成这次“跨界”的是一次团员代表大会。

在大会上,殷翔宇身边的同事都在热烈讨论智慧地铁的建设,大家生动描绘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令他心驰神往。“我希望利用自己在电客车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智慧运维建设做点事实。这是给自己的一次挑战,也是想给刚出生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运营公司组织的6号线转线面试中,殷翔宇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参与筹备后,殷翔宇总是团队中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人。“我在既有线的工作偏向于技术维护,在这里,更侧重于技术攻坚,所以我要学的还有很多。”殷翔宇在线上线下查找了很多资料,带领团队验证新技术的优劣势,并将其融入到新线路智能运维的工作中去。

在设备出厂验收过程中,殷翔宇敏锐发现轨旁系统碳滑块存在偏磨隐患,并针对性提出增加碳滑块偏磨检测功能,填补受流器数据检测的空缺。这一优化每年节约人工检修成本4000个工时、资金成本20万元,同时推动线路成为依靠智能化设备全方位检测电客车数据的线路。

陈绪东:6号线专班的第一名调度

陈绪东核查参建台账

他是最初成立6号线一期专班的50人之一,也是唯一一位调度。“6号线的车厂调度严格意义上讲已经不能算作是车厂调度了,它融合了既有线路检修调度、设备调度、车厂值班员的职责,还新增了全自主运行线路的大量新知识,这对我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能够成为6号线DCC(车辆基地控制中心)融合项目的一员是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陈绪东在日记中写到。

来到6号线之后,对于陈绪东来说最大的挑战是DCC布局建立过程中,图纸未明确各工作站、显示屏的具体位置。原来既有线路的DCC一般设置8个工作站和8块显示屏,且均有相对固定的位置。而6号线是国内首条应用TACS系统的全自主驾驶的地铁线路,仅DCC方面就采用许多全新的技术和设备,覆盖供电、行车、施工、检修等多个专业,为实现人机互动、机机联动,需要新增多个工作站和显示屏。“咱6号线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每个工作站的新增和调整都需要将原有的设计全部打乱,我们摸索着石头过河,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绪东竖起青年突击队的大旗。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带领16名队员集思广益,与运营各专业及12家设备厂家进行对接,不断优化DCC布局图纸,前后累计修改37版,给出了14个工作站和24个显示屏位置的最优解。他说:“实打实地顺利运营方能代表着努力和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孟祥杰:身兼技术岗和工班长的多面手

孟祥杰进行列车车钩巡检

他是技术岗,同时也是工班长,孟祥杰就是这样一位多面手。在既有线路,孟祥杰负责电客车检修维护,在6号线,他不仅要负责电客车的检修,还担任着工程车运维工班的班组长。面对班组基础薄弱,“我带的队伍都是‘小白’,都没有新线参建经验。”作为一名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孟祥杰非常清楚,一旦陷入“等、靠、要”的境地,班组氛围就会变得消极、被动。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组织工班里的2名党员、10名团员成立党团员先锋队,将自己多年的技术经验倾囊相授。在党员、团员的带动下,整个班组的成员都沉浸在研究查线核图方案,比着学、抢着学的氛围中。经过不懈的努力,工程车运维工班在8月份获得了部门查线核图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等、靠、要’的根子还是本领恐慌。主动作为,靠的是真本事,在班组党员、团员充分发挥作用的氛围里,大家把查线核图工作当成了日常的比武竞赛,每当有查线核图的工作,大家都抢着来,这可能就是党班团一体化的意义吧。”孟祥杰骄傲地说道。

郭海晏——“我相信我们也能成为TACS的领军人!”

历时8年研发,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在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落地应用。在TACS攻坚历程中,有这么一支团队,负责TACS测试、调试工作,郭海晏就是这支团队的牵头人。

郭海晏进行TACS调试

“虽然在列车信号系统行业里我是一名老兵,但是在TACS信号领域,我是一个新兵。”由于系统制式的隔阂,“知识撞墙”的情况时有发生。郭海晏和她的团队几乎是“从零开始”。为此,她和团队同事抱着“死磕”的态度,主动向专业工程师请教学习,并翻阅大量相关专业资料弥补自身短板。为了更快地响应工作需求,郭海晏更是从城阳搬到了西海岸控制中心的对面居住,常常是一个电话就立刻赶往现场,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在谈到攻坚TACS系统时印象最深的事,她说道:“这是新的信号控制系统,很多东西都还在摸索尝试。我们在调试阶段发现,列车在特定控区会出现通信丢失的现象,会对行车有影响。”为此,郭海晏和她的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测试计划并开始密集地排查检测,力求找到问题根源。连续192小时对数据进行复盘分析,团队收集的数据总量高达1TB(储存单位)。“当时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在大量的数据支撑下,郭海晏团队向TACS实验室提出多项整改建议并被采纳。经过系统修复测试,解决这一情况。

郭海晏团队在现场安装中推动整改率达100%;测试实验中发现漏洞100余条,回归复测率达100%。

孙建——“别人有的,青岛地铁也要有,还要更好!”

孙建开展云平台建设

孙建从2022年就参与到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云平台的运营筹备工作。作为山东省的第一朵城轨“云”,青岛地铁启动了业务云化转型,同时在运维方面也迎来了全新挑战。为了实现云平台在6号线落地并平稳运营,孙建认真钻研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的相关技术,向相关同行学习,分析源代码、探讨各类业务部署入云的方案、接口方式以及运维管理模式。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他时常会忘记时间,错过了正常的饭点。当回过神来才匆匆去往食堂却只赶得上食堂收餐,正是这种敬业精神为整个云平台项目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建坚定地说道:“全国很多家城轨企业都有自己的云平台,别人有的,我们青岛地铁也要有,还要更好!”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孙建积极协调施工单位、建设公司等单位,其间多次整合地铁运维设备数据源,为后期各类业务的运维作业分析提供整改意见,并起草了5部云平台相关的维修类规程。

“咱们的云平台有三大优势,一是8大专业、30个子系统数据可以实现互联互通,打破了之前时间、空间的限制,业务应用统一部署、数据集中管理,无需接口转换。二是运维成本大幅下降,将传统台式机工作站的服务器从100多台降低至71台,每个终端的功耗从200W(瓦特)降低至15W左右。三是云平台同时兼具冗余存储和备份功能确保数据可靠性。”孙建骄傲地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