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丨那场来自铁轨上的盛宴——《避暑录话》中文人关于1935年铁展盛况的记载,以及铁路往事

2024-08-05 14:25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941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夏季,也是节会举办的热门季节。

啤酒节、演唱会频频登上热门。而在1935年的《避暑录话》中,就多次提到了当年影响全国的盛会:铁展会。

作家王余杞在《一个陌生人在青岛》中,就有一节专门写到《铁展会》,老舍也在字里行间风趣表达了铁展会对他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铁展会?为何如此受关注?一次展会与铁路与旅游又有什么密切关系?查询老报纸,遍寻名人记载,采访文史专家,再现盛会与市民的交集与往事。

“纠结”利弊

老舍对铁展又怕又爱

“再加上四届‘铁展’,乃更伤心。不去吧,似嫌怯懦;去吧,还能不带皮夹?牙关咬定,仁者有勇,直奔‘铁展’,售品所处有‘吸钞石’,票子自己会飞。饱载而归,到家细看,一样儿必需的没有,开始悲观。由此看来,暑避之流顶好投海,好在方便。”

老舍在《暑避》一文中,再现了铁展的盛况。当然,也彰显了一次逛街,钱包“缩水”的窘况。

铁展会全名第四届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1935年7月10日在青岛开幕,为期一个月。这个期间正好与《避暑录话》的创办时间重合。青岛,又是公认的避暑胜地,所以,全国各地避暑的人都在七八月份拥入青岛。

老舍自1934年秋天来到青岛,这是他在此度过的第一个夏天。而他的友人,得知他在青岛,便投奔于他。“有福之人,散处四方,无福之人,蛰居一隅,寒暑不侵,死不动窝,有福者避暑,而暑避矣;无福者暑避,而罪来矣”。

老舍醉心于写作,不怎么出门,偶尔因为女儿的央求,出去走走,结果“遇上二三老友,多年不见,理当请吃小馆。避暑者得吃得喝,暑避者几乎破产;面子事儿,朋友的交情,死而不怨,毛病在天。吃小馆而外,更当伴游湛山崂山等处,汽车呜呜,洋钱铮铮,口袋无底,望洋兴叹。逝者如斯夫,洋钱一去不复返”。

老舍的幽默,非常接地气,似乎描述的是大家共同的经历,比如炮台已看过十八次,明天又是“早八点儿,看看德国的炮台,没错儿!”

总算打算蛰居在家,不敢去海岸,只能闭门家中坐,连苍蝇也进不来,既能避暑,又避免再做钱包损失的事儿。可是,

不久,就有信件纷至沓来,于是“只得拿起腿来,而车站,而码头,而旅馆,而中国旅行社……昼夜奔忙,慷慨激昂,大汗满头,或者是五行多水”。

“这还是好的,更有三更半夜,敲门如雷;起来一看,大小三军,来了一旅,俱是知己哥们儿,携老扶幼,怀抱的娃娃足够一桌,行李五十余件。于是天翻地覆,楼梯底下支架木床,书架上横睡娃娃,凉台上搭帐篷,一直闹到天亮,大家都夸青岛真凉快。”

这些都算可以应付,唯独铁展对钱包的考验最大,逛一次,“损失”太大。

老舍在《避暑录话》中还发表有另一篇文章写到铁展,是侧面描写,幽默而讽刺。文章名字叫《檀香扇》,是他在电影院里看《块肉余生》的经历,讲述影院里味道比较大,让他难以忍受,“铁展救了我一命”,毕竟他不能堵上鼻子看电影:堵得太严,满有死去的希望;不堵呢,大概比死去还难受,“感谢铁展!我手中拿着前一天刚买来的檀香扇”,清新的味道和扇风的作用,让老舍“活”着走出了影院。

那么,铁展是什么来历呢?

1935年7月10日至8月10日,第四届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在青岛市立中学校内举行,这是青岛承接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博览会,规模空前,参观人数众多。为纪念此次在岛城举办的铁展会,《青岛晨报》连续出版了多期“第四届铁展特刊”,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特刊发刊词中写道:“铁展之主要目的,在于提倡国货,调剂生产,振兴实业,发展路务。设立名产馆,名产馆陈列之展品,系以每一种货品为单位,集全国铁路沿线各地同一种货品于一堂,以鉴别其品质之精粗。”

盛会盛况

全国瞩目,人数众多

“铁展会今年在青岛举行,市立中学门外搭上一座立体式的牌楼,两所大楼分设了各铁路所陈列的各馆。

大门外摆满了汽车,马车和洋车;公共汽车摇摆着庞大的身躯,呜的一声开来,吐出一群人,一群人便向大门里挤。

挤近一座楼,侭依着路线在一间屋里绕来绕去,绕完了一间又一间,然后上楼,又是一间一间地绕,再绕下来。”

这是王余杞在《避暑录话》发表的文章,名为《一个陌生人在青岛》的“铁展会”章节,对铁展的参展人群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王余杞作为北宁(北平—辽宁省会沈阳)铁路局的职员,在1935年的夏季,来青岛就是参加铁展会,他的主要任务是筹备“北宁馆”。从筹备到展览结束,半年的时间里,他受邀参加了《避暑录话》的12人作者团,与洪深、老舍、赵少侯、吴伯箫、王统照、臧克家、王亚平、杜宇、西蒙、孟超、李同愈等,一起写作投稿,十期副刊,他用标题《一个陌生人在青岛》贯穿始终,讲述了在青岛的所见所闻,以及游览的经历,为青岛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录。铁展便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第四届铁展选择在青岛举办?

铁展举办的目的,就是为了推销国货,毕竟在没有网络购物的年代,铁路是商品运输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是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人们对各地的特色产品知晓甚少。

“为唤起商人注意,增加商货运输,改进铁路营业发展,调剂国民经济供求平衡起见,惟有举办全国铁路沿线出品货品展览会之一法,以巡回展览办法,分期在各大商埠各大都市举行,以实物图表,表示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物之标准‘产量及运输方法’价值,以及利益把握,其结果,自必促进各埠商人之营业”,这种方式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上世纪30年代,国内各主要铁路沿线的重要商埠,开办了大宗物品展览会,前后共举办了四届:分别是1933年4月10日至5月10日的第一届上海铁展会,1933年10月10日至10月30日的第二届南京铁展会,1934年5月20日至6月30日的第三届北平铁展会,1935年7月10日至8月10日的第四届青岛铁展会。

1936年,本来打算在西安举办第五届铁展会,然而由于日军侵华,未能举办。

因此,1935年的青岛,备受瞩目。

炎热的夏季,绿树红瓦、碧海蓝天的青岛,本来就是游人向往的避暑之地,再加上一年一度的展会,更是让这座屹立于祖国东方的城市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暑假的市立中学拥有较多的校舍和宽敞的校园操场,活动空间和条件环境优越,自然成为第四届“铁展会”会址首选。人群纷至沓来。

史料显示,此次“铁展会”每天开放时间是上午9点至下午6点,共设胶济馆、京沪沪杭甬馆、平汉馆、津浦馆、正太馆、北宁馆、陇海馆、平绥馆、奥汉馆等11个展馆,陈列商品52300余件,2150余厂家参展,参观“铁展会”的岛城市民和外地游客共计59万余人次,营业额30余万元。为吸引外地游客来青参观,胶济铁路还专门推出优惠的折扣票价。

琳琅满目

空手而来,满手而归

“穿的戴的,吃的用的,金的银的,绸的缎的,方的圆的,花的素的……一堆堆一层层在眼睛面前晃过,映进脑筋里,分不出精粗,分不出优劣。

热闹!——然而这就有了效果:

遗老骂遗少:‘你们总爱用洋货,你们看看这些国货,哪点比洋货差!’”

铁展会上,显然更受欢迎的就是各色货物。正如展会的工作人员王余杞所说,“逛售品所本是逛铁展会的最大目的,因为在那里可以买得更便宜的东西……理论上是铁展会附设着售品所,而实际上则是售品所繁荣了铁展会。没有售品所,铁展会只好关门!”

铁展会举办期间,会场内外,每日岛城市民和外地游客人流涌动,摩肩接踵,盛况空前。往来于市内各区的公共汽车增加班次,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人们手中大包小包,各种商品,目不暇接。

“售品所中包括了南方北方的货物,各种货物适合着各色人等的心。也许是长住在青岛的,他们看见了些市场上不常看见的东西,惊于新奇,他们要买;也许是寄居在青岛的,他们看见了些故乡的出品,如见故人,依依不舍,他们也要买。买就买,本来是带了钱来买东西的,可是,这就往往是超过了原来的预算”。

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曾说,青岛市区人口仅25万,“加外地来的人约有五万,共计不过三十万人口,与售款相比,每人平均购买一元以上,很能普及到一般商民,这种现象,实不易得。”

实际上,展会上每人至少逛过三次,更何况其中有小孩或老弱者不能到场,又除去中间阴雨数日的耽误,每人平均已经逛过三次,“可见铁展会管理得法,布置优美,处处能引人入胜。一方面可以表示本市人民爱护铁展,爱用国货的热心与兴趣,若非人民真有这种热心与兴趣,何以能看一次又一次,流连而不忍去呢?这是很可为我们安慰的”。

而此次铁展会另一个亮点是旅游收入。

“青岛为中外人士避暑之地,外人来会参观的,竟有一万数千人之多,本市外侨,总计不到两万人,每人平均参观,并且购买物品很多。从前我们举行集会展览,外国人多不来参观,此次独能吸引许多外宾。”(《青岛晨报》1935年8月9日)可以说,是民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展示的良好机会。

展会上都卖什么货品呢?

展览馆设有售品所,所出售商品包括各地的名优产品,如山西竹叶青酒、汾酒,上海的钢精壶、锅、丝绸、布料、袜子、鞋……特点是全为国产品,没有任何洋货。每天,人流涌动。

汉口、上海两地出产的绸缎和金华火腿;天津国货公司出产的毛巾和布匹;北京玉行商会出产的玉器工艺品;京沪沪杭甬馆出售的脸盆、手电筒、服装。物美价廉、种类繁多的各种商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推崇,销售火爆。

逛展会前,市民和游客可以领到胶济馆特别刊印的《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胶济铁路物产一览》,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宣传册页,《青岛平民报》还给货物分了类:“此次各馆展览品为数极多,分类陈列,一目了然。查此次展品分类,各馆大概按相关部门颁布之普通货物分等表分类办法,划分五类:一、矿产类;二、农产类;三、森林类;四、禽畜类;五、工艺类。各项货品各有规范,标明名称、价格、产地、运货等级等项,此项记状,对工商各界,极为有用。”

因此,王余杞眼看着人们空手而来,满手而归:

“怀里抱着,腋下挟着,手里提着,脸上流着汗,嘴里喘着气,碰着人还不住争相夸耀:

‘你看,我买了样顶便宜的东西!’

那神气和自一处庙会里归来一样。”

为了让展会更加丰富,“铁展会”组织方在展场内设立电影放映室,每日下午2时至5时放映铁路沿线城镇地理风光电影纪录片,旨在对铁路沿线城镇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介。同时也为了吸引游客的驻足,展馆各显其能。胶济铁路馆给博山煤矿做了一个模型,使人可以看到矿下采煤的场景,旁边展览着许多黑得发亮的煤块。津浦铁路展馆有谷子地模型,用瓶子装着优质小麦、玉米、谷子。(南)京沪铁路局展馆还有风景模型,如南京中山陵模型等。

这一次全国性的展会,为青岛会展经济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命运交织

一个人,一座城,一条铁路

“1935年夏,旧友卢嵩庵偕家人来青参加铁展会,其夫人带两个孩子住在金口二路(今金口三路)王妈那间屋子,约一个月,至(夫人胡絜青)生产(8月16日生下长子舒乙)才走。”

老舍的记录,是他在青岛的点滴生活写照,而舒雨出生时,则是国家命运动荡的时期,也是老舍离开青岛的日子。

其实,上世纪30年代老舍与铁路的交集,也从侧面见证了彼时青岛城市的沧桑经历。

1934年秋,老舍和妻子胡絜青、女儿舒济登上了胶济铁路的列车,彼时的他辞去“校风保守”的齐鲁大学教授职务,接下了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接下来,他将度过一生中最理想的日子。边教学边写作。1935年的铁展举办时间,正是他们全家到青岛将近一年,也是他最忙碌的一年,毕竟还增加了接待友人来青的工作。

平静的日子在1936年被打破,这年的7月,军阀的挤压和学校内部的学潮,迫使赵太侔离开山大,原齐鲁大学校长林济青接任。虽然林济青曾三顾茅庐聘请老舍继任教授,“铁骨铮铮”的老舍拒绝了,宁可靠稿费维持生计,也要与朋友共进退。

而这一年的秋天,老舍曾在胶济铁路,送走了好友、也在山大任教的萧涤非。

萧涤非本来将要和中文系毕业的黄兼芬结婚。就在婚礼举办那一天,突然被校方无理解聘,不得不在结婚当天离开青岛南下。就在火车站,老舍右手拎一根文明棍,左肋下夹着一本书,前来送行,而他也是来参加萧涤非的婚礼的:“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结婚礼物。”萧涤非接过一看,才知道是刚刚印出的老舍新著《牛天赐传》。老舍成了萧涤非“婚礼”上的唯一来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的炮火,扰乱了青岛的宁静。

母亲在北平音讯全无,妻子正怀有身孕,老舍心急如焚,加上“在青朋友纷纷送眷属至远方,每来辞行,必嘱早作离青之计”,他“辄不成寐”。这一年的8月1日,天降大雨,胡絜青产下女儿舒雨。老舍看见青岛市民纷纷外逃,“路过旅行社,购车票者列阵,约数百人”。两天以后,海浪似乎预知了青岛的命运,顺着风势,肆意扑到马路上,导致“马路成河”,而“乘帆船逃难者,多沉溺”。惨不忍睹!这场暴雨还有惨祸,是台风侵袭导致。

8月9日,好友纷纷离开,靠投稿赚稿费来养家的老舍没了用武之地,只得决定回到济南,回到齐鲁大学。

就这样,老舍离开了青岛,而这座城市曾是他的最爱,“我,黄鹤一去不复返,来到青岛,住在青岛,死于青岛,三岛主义,不想回去!”(《避暑录话》刊载的《丁》一文)。不过,感情还是输给了时局。8月13日,老舍到达济南,“淞沪战役”爆发,“青岛或亦难免风波,家中无男人,若遭遇事变……果然,十四日敌陆战队上岸”。是年的8月14日德县路事件爆发,日本又开始为侵占青岛找借口。老舍如热锅上的蚂蚁,赶紧托朋友将家眷送到济南,终于1937年8月15日晨,冒着大雨,在济南火车站接到了妻子和孩子。

胶济铁路送来了老舍,送来了参加铁展的游客,也于1937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逃难者。

列车在车轨中前行,穿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

胶济铁路始建于1899年,东起青岛(旧称“胶澳”),西至济南,全程395公里,是山东省首条铁路,也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

1904年6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彼时的德国侵占青岛,利用铁路深入山东腹地,掠夺资源。期间,遭到了沿线民众的顽强抗争。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也霸占了胶济铁路。如此无理的行为,引起了国人的不满,也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并于1922年年底,夺回青岛主权,胶济铁路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这样的背景下,胶济铁路在恢复中前行,铁展会的举办,无异为胶济铁路的发展,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如今,正值旅游旺季,半岛全媒体记者发现,抵达青岛的车票经常被抢光,加上啤酒节的举办,一票难求。与当年的铁展会一样,人们为一场节会乘风而来,他们在胶济铁路上,穿梭在历史的烟云与现代的繁华之间,感受着青岛独有的韵味。

铁路,轨道,与一列列疾驰的火车,正在与每一位的旅者诉说过去的故事,创造全新的记忆——

与你,与我,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