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丨35年,他造了千余艘木船

2024-11-14 20:43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阅读 (14741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11月13日,琅琊镇长阡地村的一处院子里,不断传出叮叮当当的钉凿声,王暖叶和工人们正在赶工造木船,“昨天接了4条船的订单,前几天院子里停了20多条船,刚刚发走。”今年54岁的王暖叶是琅琊木船手工制造延续的第四代传承人,进入初冬季节,他的船舶修造厂迎来了订单旺季。

王暖叶

差一点也做不出好船

“手工木船有两个订单旺季,一个是夏季,一个是冬季。夏天顶着日头晒出一身汗,冬天戴着手套,手指冻得都不听使唤。”正在往木船上钉铁钉的王暖叶说。

常年在这样露天的院子里造船,造船工人们的工作作息要根据自然光日照来制订——上午7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冬季要干8个小时;夏季则要干9个小时。

在院子一侧的一间平房里,规整地放着拉锯、刨、斧子、凿子等大大小小十几种工具。靠墙的架子上还叠放着一堆长方形的木板,上面标记着各种数字,这算是王暖叶自己才能看得懂的“密码”。

接到订单,询问好客户的要求,王暖叶会在一块木板上写下一串数字,这是他独创的画图纸方式。“在纸上画图纸,容易丢了,被水湿了,不易保存;在木板上画图纸,可以当作样本长期保存起来。”

独创木板标注图纸

除了这些数字,一堆木头怎么组合成一条船,在王暖叶心里有一套可以倒背如流的步骤。“从进料开始,挑料、加工,画图,画肋骨、画梁,再组装,从底依次向上上板,上蜡,到成型,再净刮一遍,使其光滑一下,刷上漆,再就是安装下水,总共一百多道工序吧。”

其中,造船主要的步骤有定盘、艌船、刷桐油等。定盘是先用选好的木料将木船的骨架钉好,再层层铺上木板钉好;艌船是最琐碎也是最讲究的一道工序:挑选优质麻丝,用石灰和铜油搅拌在一起,和成泥状,把麻丝镶嵌在船板的缝隙中,镶嵌时要不停地用锤子敲打,直至“全封闭”。

“船上用的每一块腊都是要现煮的,第一是因为煮过的腊韧性好,这时候安装起来没有那么费力,第二也是为了防蛀。”王暖叶说着打开了煮腊的铁桶,一股灼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熟稔地顺着绳子将煮好的腊拽了出来。

“做船就像做人,不能有一点偷工减料,哪个环节差一点,都别想做出好船来,这都是祖辈们千百年积累的经验。”王暖叶认真地说。

工人正在蒸煮木头

院子的一侧有工人在往炉灶里烧柴火,灶火上架着一个铁皮长筒,里面正在蒸煮木头,“把木头煮软了,才能完成合适的弧度,做船舷更贴合。”王暖叶说,一条木船绝不是只用一种木材就能制成,从骨架到船皮,一条船需要多种木材。其中,木船骨架选料最为关键,必须使用结实的硬杂木,如槐木、松木等,且木材必须要平直、圆滑、干燥没有虫蛀,否则骨架极易变形。

“这样的船用上三十年也没问题。”王暖叶自信地说。

被订单撵着跑

离王暖叶的造船小院不远处,琅琊渔港一派繁忙景象,渔获搬卸上岸、叫卖声此起彼伏……码头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

王暖叶是土生土长的琅琊镇人,“18岁初中毕业后,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去镇上的工厂上班,但是总觉得上班有点受约束。”上了半年班,他回到父亲的造船厂开始学习造船。

由于木船制作工序复杂、繁累,学习手工做船并不容易,这种技艺主要靠师父的言传身教以及造船者的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跟父亲学的时候结构全部改变了,以前的老结构都更新了。比如以前用的木材厚度在七厘米到八厘米之间,现在是八厘米到十厘米之间,更加坚固。”

做好的木船马上要被拉走,有点不舍

王暖叶打造的渔船品种繁多,从五六米到十几米的都有,“一年能造四五十艘,一个月左右就能建造完成一艘十几米长的。”

王暖叶造的船远近闻名,客户取走船,过几天他都会发微信做个“售后”回访,问题是:“你觉得这条船的缺点是啥?”即使只有10%的客户会列出一些不足,他也会记下来,认真琢磨着改进。

大船骨架,做好这样一只船需要一个月时间

王暖叶平时就住在船厂旁边的平房里,待到工人下班后,晚上没事他会搬个小马扎坐在船旁边端详,看哪里需要修改,拿起工具就开始一顿操作。

35年来,他制作了1000多艘木船。很多渔民慕名而来,客户遍布胶东地区的青岛、日照和烟台等地。

有很多老客户二三十年以前就在这里定制船,王暖叶造的木船的质量好,渔民们在海上用着也放心。“到现在为止我在这里做了五六艘船了,搞养殖一艘船不够用。”一位渔民边说着,边从院子里拉走一只崭新的木船。

造一艘十几米长的船,连工带料要价八九万元,王暖叶的造船厂有6名工人,每人每天的工钱是三四百元不等。渔船关乎渔民的安全,木材要选上好的,这部分成本也少不了。这样算下来,造一条木船的利润并不高。王暖叶嘴上喊着干不动了,但是手里的活却停不下来,“上半年就攒了下半年订单,一年又一年的,想停也停不下来。”

工人在做船

尽管时代在进步,越来越多的木船被机械船所取代,但在近海作业时,小木船仍具有独特的优势。“木头船的特点是在水里稳,抗风浪不容易被掀翻,不容易进水,造价也比铁壳的船便宜。渔民在近海出行,搞养殖、拉小网,钓鱼等,用的都是木头渔船。”

工人在做船

“小时候我们一个村就有八家造船厂,现在整个琅琊镇只剩下我一家手工船厂了。”今年夏天,王暖叶中暑了,晕倒在院子里,可是被订单撵着跑的日子,他愣是一天也没敢休息。

谁来继承老手艺?

每只船在开工前,都要挂红布、放鞭炮,是为了祈求平安、丰收,也是延续了千百年的渔民传统习俗。短暂的仪式过后,小院恢复了平静,新船被渔船主接走,开始了下一条船的制作。

“每条船被拉走的时候,都非常不舍得,从一堆木头到一条工工整整的船,得花多少功夫。”每次目送新船离开小院,王暖叶都有些伤感。

“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人来学造船了,我这门手艺要怎么传下去?”从去年开始,在王暖叶的动员下,在青岛港干物流的儿子每个周末都回到这所小院,学习做木船。倒腾起枯燥的手工活上,儿子表现得还挺感兴趣,这让王暖叶心里有了一点安慰。

琅琊镇位于西海岸新区西南沿海,背依青山,前临古港,东南面均濒黄海,自古以来渔业资源丰富。在这里,使用木质渔船出海捕鱼历史悠久,木质渔船制作技艺更是首屈一指。镇域内“秦代潮湾古造船遗址”“老湾子古造船遗址”等见证着造船技艺的历史变迁。

前不久,王暖叶花了三个月时间做了一条二十厘米长的木船模型,工艺和真船一样,光骨架就反复拆装了几遍,才做成满意的样式。他还打算多做点木船模型,放在镇上刚开设的非遗展厅里展示,“说不定会吸引来一些年轻人的兴趣呢。”他心里这样盘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