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农民作家”仪晓霞,用方言写出长篇散文《大沽河》

2019-01-24 10:36 半岛网阅读 (117651)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记者 黄靖斐 图/仪晓霞提供

近日,胶州农民作家仪晓霞的长篇散文《大沽河》正式出版,并在业内获得良好反响,胶州“农民诗人”陈亮评价仪晓霞的《大沽河》堪称另一种意义上的“乡村史”,且具有相当文学水准。1月23日,记者采访了仪晓霞,她透露,“写书出书是我的梦想,对于大沽河两岸的人们来说,大沽河是个永恒的存在,属于我们每个人。我想让很多人知道有一条河叫大沽河,就像知道黄河与长江。”

写作是对生活的慰藉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仪晓霞透露,现在的她居住在胶北街道南庸村,空闲时间正好写作,家人也都很支持。出生于1975年的她,初中毕业后就在纺织厂打工,婚后夫唱妇随,开了很多年的小饭店。后来经历胶东国际机场建设拆迁,就搬到了胶北街道的南庸村。“我的书是我牺牲休息时间,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写的。写书出书在一般人的眼中其实是不现实的,就像我们不可能不吃饭一样,但是这是我自己一直的坚持”。

虽然学历不高,但仪晓霞从小喜欢阅读,像海绵吸水一样,读得多了自然想写。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作文写《我的老师》,“我觉得自己写得矫情,在课堂上老师表扬了好几个同学,老师说他们写得好的原因:真实、感人,善于从生活中找到闪光的细节”。从那时起,仪晓霞的作文开始从“胡编”转向面对生活,让老师们感觉惊艳。

从初中起,仪晓霞就开始阅读。上学、打工、恋爱、结婚、生子,都没有让她停止过阅读。“在中国作家中我读张爱玲和鲁迅的作品时间最长,外国作家中特别喜欢马尔克斯的作品,细读了很多年。”仪晓霞说,“我一直想我一定要为生活过的土地写更多的东西,但作为一个农村女性,我一直在为生活忙碌,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写作,也不敢沉溺太深。”而写作就像是她的一个梦,她将梦当做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慰藉。

大沽河让她找到方向

对于像仪晓霞或者生活在大沽河边上的人来说,大沽河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写书出书是我的梦想,对于大沽河两岸的人们来说,大沽河是个永恒的存在,属于我们每个人。我想让很多人知道有一条河叫大沽河,就像知道黄河与长江”。

仪晓霞透露,虽然自己很想写作,但身处乡野,眼界相对较窄,不知道怎样写,很郁闷。2011年4月,胶州电视台上滚动播出关于《大沽河》的征文启事,让仪晓霞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我觉得大沽河是我的!我一下子会写了!我觉得我可以为它写一本书,两本书,写一辈子。5月31日截稿,30日晚上写了我的第一篇散文作品,就是《大沽河》。”一个月以后仪晓霞被通知得了一等奖。

《大沽河》是篇长篇散文,仪晓霞写了一条河、一个村庄和生长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包括动物、植物,以及他们独特的语言和风土人情。从2013年开始创作长篇散文《大沽河》,历时一年多。仪晓霞终于鼓起勇气拿给偶然认识的胶州“农民诗人”陈亮看,得到了他的鼓励后,仪晓霞也有了自信。后来陈亮帮她联系了一家出版社,这本书得以最终出版。

方言唤醒遮蔽的记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亮对仪晓霞的作品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仪晓霞是有文学天赋的,虽然她读书不多,文学创作起步很晚,散文结构上还稍显芜杂,但“她的文字丰沛、鲜活、细腻、灵性地记录了大沽河周围乡村的风土人情,加上方言的运用,唤醒了我们许多被遮蔽或遗忘的记忆,堪称另一种意义上的‘乡村史’。这也是因为胶东国际机场的建设,所有大沽河两岸村庄拆迁后所能留下的珍贵的乡愁资料”。

这是仪晓霞的第一部长篇作品,她承认还有幼稚和不足,因此还在继续修改,仪晓霞说,她会继续书写大沽河,书写“我们的乡愁”,“我力所能及地为它做了一切,它是我的希望和寄托。”仪晓霞透露,她今后会尝试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