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 力合鱼满仓,心齐风浪平!老照片忆田横祭海

2019-03-23 07:34 半岛网阅读 (41671)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记者 钟迎雪 实习生 王瑛琪 图/逄淑才提供

自古以来以耕海牧渔为生,“力合鱼满仓,心齐风浪平”是世世代代青岛渔民最大的心愿,而发源于即墨田横镇周戈庄村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田横祭海节,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祭海节,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不仅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寄托了无数的青岛渔民对出海顺利、丰收归来的美好期盼。

在青岛老照片收藏专家逄淑才家中,便有着大量记录历年田横祭海的民俗照片,从一张张照片中,能感受淳朴的民风,领会不一样的渔家文化,感知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冀盼。

修葺船只祭海忙

“田横祭海节”原名“上网节”,已有500余年历史。每年谷雨前后,田横渔民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俗称“上网”。历来,这一天是渔村最热闹的日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事’自然要属于渔船、渔具了” 逄淑才指着一张照片向记者介绍到,照片上的渔民正在给新船刷漆,脸上洋溢着期待之情,田横祭海活动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实际上就是渔民在修理船只、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选择合适的日子(一般是谷雨前后)把渔网抬上船,请求龙王保佑船只平安和渔民捕捞丰收,因此生产准备工作便是田横祭海活动里最不能被忽视的一项。

在青岛,传统的手工业造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逄淑才介绍,槐木木质坚硬,是制作船只的良好的材料,制作时,需要至少提前一年多挑好心仪的槐木,阴干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年才可造船。而不论是造船还是修补穿上木板之间的缝隙,青岛人总少不了给船涂抹一种特殊的以桐油为主要原料的腻子,以此来填补缝隙并使船只达到防水的效果,尽管随着市场的发展,木船的需求量越来越少,但木船轻便快捷的特性和低廉的成本使得其仍旧在青岛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

山珍海味献龙王

“时维三月,序属阳春”,田横古镇的渔民便开始了祭海准备。在祭海仪式当天,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开始摆供,每个供桌上的供品通常都有面塑、水果、烟、酒,还有猪鸡鱼三牲。而三牲的使用也非常有讲究,猪一般以大个黑毛公猪为佳,宰杀后刮毛,只留猪脖子上的一撮黑毛,然后用红绸布打成红花绸结,装饰在猪头和猪脖子上,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渔民早早地开船在海面上一字排开,然后将供品摆放整齐,安置好鞭炮,待到吉时一起鸣鞭。

祭海仪式结束后,通常要将猪头扔进海里献给龙王,其余的供品就作为聚餐的食物,大家一起享用,到了第二天,通常船只就出海捕鱼了。逄淑才介绍,关于田横祭海,还有一个小小的习俗,祭海所用的猪必须由同一条的船上的所有人一起宰杀,通常由“船老大”带头,来向龙王表现自己供奉神灵的认真和虔诚。

人山人海共祈平安

祭海仪式开始,鞭炮齐鸣,人们开始焚烧香纸。渔民也崇信鞭炮声势大,持续时间特别长,便预示着谁的船这一年兴旺发财。因此祭海多是用千、万响的大鞭炮。有的船家把几挂鞭绑在大木杆上同时燃放,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据逄淑才介绍说,该照片拍摄于2003、2004年左右,那时参加祭海节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八九万人,来参加田横祭海节的祭海活动的不仅有周边的渔民,还有海内外的游客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们,近年来,每年参加田横祭海节的人树均已突破十五万人,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祭海仪式的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增加了如舞龙舞狮等极具观赏性和吉祥寓意的活动,不仅增强了祭海仪式的可看性,也大大增加了祭海仪式的祈福意味。

从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十分拥挤,老人和孩子却被自觉地安置在了前面,年轻人则纷纷站在后面,如此自然而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为不仅彰显了山东礼仪之邦的独特魅力,也为人与人的相处增添了一丝温情。短短几年时间,田横祭海节从一个小渔村的自发性民俗活动,变成全国赫赫有名的渔文化节庆品牌,竟然吸引几十万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这场文化盛宴,因民众广泛参与而热闹非凡,并成为百姓愉悦身心、增加收入的舞台。

>>>征稿启事<<<

一张老照片,一段往昔岁月。当时光被定格于菲林上,情感与记忆也随之留存于心上。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块,日子变得越来越好,可你是否还在心上为往昔留下了空位?若你也有念念不忘的故事,魂牵梦萦的过往,而恰好又有老照片留念,不妨联系我们,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份心底的惦念与美好。

参与方式:可以将老照片的电子版以及背后的故事发送至邮箱jxm_qd@126.com,同时注明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