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瀑石环绕沁心脾 百年绛雪"转世"来

2019-05-25 06:24 半岛网阅读 (94097)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记者 王丽平 图/逄淑才供

“一涧泉声流浅碧,清风带露野香溢。果然风景似江南,醉卧东崂寻道迹。”崂山的美,自古有之。每到春红柳绿、繁花盛开之时,崂山上便群峦竞秀、古木参天,春游的人们便成群结队去往崂山,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现在正值好时节,崂山也以其俊美秀色,向世人展示他的清丽脱俗。岛城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就收藏了很多有关崂山的珍贵照片。

百年绛雪“转世”再开

有人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崂山,山水相依,仁智相伴。”岛城老照片收藏专家逄淑才说,从这些老照片就能窥见昔日崂山的风采,“其实山水是不变的。”

在逄淑才小时候,每到春天,爬崂山就成了逄淑才最向往的事。“远看崂山,山峰叠嶂、气势磅礴,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山非常雄浑、纯朴。在这里,你是看不到山尖的,那山尖,就隐在雾中,若隐若现,如梦境一般。”逄淑才说。

崂山海拨1132.7米,是万里海岸线的最高峰,因此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对于逄淑才来说,北九水是他最常去的线路,“拾级而上,沿路的溪水中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都是青白色的,一块块的,在溪水中,错落有致。”逄淑才说,那时候他就感受到什么是步步皆石、石石皆景。

上世纪80年代的“绛雪”

最让逄淑才留恋的是太清宫的那棵“绛雪”。“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客居崂山时,见耐冬开花,花朵尽数伸到绿叶之上,象落了层厚厚的红雪。于是,蒲老先生在《聊斋志异•香玉》一节中,把三清殿院中的那株耐冬描绘成一位美丽动人的花仙子,与牡丹仙子香玉是一对好姊妹,并命名“绛雪”,绛,为红色,绛雪,意即红雪。从此,崂山耐冬扬名天下。”逄淑才说,随着《聊斋志异》的声名远播,自清代中期开始,凡来崂山的游客无不入庙观树。不幸的是,“绛雪”于1926年仙逝,但三官殿院内和“绛雪”树龄相近、立地条件相似、树形相若的姐妹树仍在,为了满足游人对“绛雪”的寻觅,遂将“绛雪”之名移于三官殿院的另一株耐冬身上。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株 “绛雪”也于2004年以600岁的高龄香消玉陨,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绛雪或许是后来移栽过来的。绛雪,也永远的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了。

小时候,逄淑才还见过那棵古老的会开白花的耐冬,初春开放,暮春凋谢,花朵多瓣雪白,层层花瓣由内向外逐渐排开,让人不禁有怜爱之心,树冠硕大,琼琼如盖,在树下既能赏花又能纳凉。后来移栽的耐冬比原来的小了很多,但花依然雪白娇嫩。

泉水叮咚流入人心

说到崂山,就不得不提崂山的瀑布,在北九水,步步为泉,泉水从山上喷涌而下,沿着溪流,或平缓、或激流,叮咚作响。逄淑才说他最喜欢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背后还有层峦叠嶂,看得人心旷神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崂山刚开启旅游线路后,北九水观瀑亭上欢乐的场面。

那里的泉水清澈可以直接饮用,清纯甘冽。“喝上一口,味美清爽,瞬间,浑身说不出的凉爽舒适。这才明白,崂山泉水名扬天下。”逄淑才说,崂山有一水、二水、三水……一直到九水。清溪奔流,清澈见底。

在瀑布边聚餐,也是许多游客爬山中最惬意的时刻,逄淑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人会带上果蔬、小菜、干粮和饮料,找一处泉水或瀑布旁的凉亭,拿出各色小吃,看着美景品着美食,好不惬意。“那叮咚的泉水,就像乐曲一样,流入每个人的心里。”逄淑才说。

1985年5月4日海军人民子弟兵在龙潭瀑洪水中筑起人墙护送崂山游客。

其实在崂山龙潭瀑还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逄淑才介绍,1985年5月4日,驻青岛海军一机校战士石建等解放军官兵和青岛市部分干部、职工及公安干警,在崂山龙潭瀑洪水突然暴发游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救人,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赞歌。石建为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85年12月30日青岛市举行了抢险英雄群体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碑主碑是一块100余立方米的自然花岗岩,高4.5米,面向南,矗立在崂山龙潭瀑旁。碑体上镶嵌着石建烈士的半身浮雕铜像,并雕刻着表现英雄群体抢险救人的长幅浮雕。诗人贺敬之的题诗《咏崂山英雄群体》和原山东省副省长、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鹏题写的碑名“崂山五四抢险救人英雄群体纪念碑”,分别镌刻于主碑和副碑上。

征稿启事

一张老照片,一段往昔岁月。当时光被定格于菲林上,情感与记忆也随之留存于心上。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块,日子变得越来越好,可你是否还在心上为往昔留下了空位?若你也有念念不忘的故事,魂牵梦萦的过往,而恰好又有老照片留念,不妨联系我们,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份心底的惦念与美好。

参与方式:可以将老照片的电子版以及背后的故事发送至邮箱jxm_qd@126.com,同时注明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