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曾为她颁过奖牌,如今她用专业智慧与青岛疫情作战

2020-02-23 16:23 半岛网阅读 (62869)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鑫鑫

“突然问我今天是几号我真的记不清,因为一直是在忙碌的状态,从年前到现在一天也没休息,半夜回家凌晨一点钟、两点钟都是常态,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三家医院。”“随叫随到、都是奔波”“不计劳累,只要病人需要”“肯定在那里,以尽快的速度出现”……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学东留给记者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急促的语速和脚步,眼里和手中停不下的工作,几个简短的镜头,呈现了疫情救治一线的紧张状态。这样的高压和紧张状态,刘学东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

1月18日,刘学东被任命为青岛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呼吸组组长。当天上午,她在全市新冠病毒工作培训会上做业务主讲;下午,参与制定全市防控救治工作方案;当晚十点半至凌晨一点,参加青岛市首例确诊病人会诊。从那天起,刘学东开启了防疫作战的火线节奏。

作为全市核心专家组的成员,要为全市防控贡献专家智慧,从工作体系机制建立,标准流程确立,到定点医院能力建设、医疗设备购置等等,她都提出了清晰流畅的工作意见。作为全市呼吸组组长,她参加了全市各医院很多疑似患者的诊断会诊,重症患者的救治会诊。

同时作为医务科主任,刘学东还承担着医院本部院区的防疫救治工作。大疫当前,医院工作机制、工作流程、人员梯队全部整合重建,争分夺秒建立救治机制和安全防线。她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制定完善防控工作方案,反复梳理校验分诊、接诊、会诊救治流程,组建救治梯队,强化培训演练。疫情形势瞬息万变,国家连续颁布六版诊疗方案,刘学东带领团队逐字逐句研读、细化落实。

疫情来的猝不及防。各种突发情况和紧急状态接踵而至,在紧张和高压下,刘学东依然保持着坚定自信的气质。

她仿佛一颗永不停止的陀螺,永远精力充沛,激情满怀,给身边的伙伴带来强大的信心和信念。再困难的时刻,也看不到困顿,再辛苦的时候,哪怕彻夜工作至清晨,也看不见倦容。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丰盈和柔软。和刘学东一起工作的人,有深深的感动。在送别出征武汉的战友时,她哭红了眼睛。同事忙得几天回不了家,她安排丈夫买好蔬菜和米面粮油送到同事家中。在千头万绪的紧张忙碌中,身边年轻人的历练成长、同事孩子的小作文,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点赞鼓励。

这样坚定自信,刚柔相济的柔韧气质,自有出处。

翻开刘学东的履历,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务科主任、青岛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丰富厚重的人生履历,让她有足够的信心担当起这份重任。

从医近30年,刘学东在呼吸与危重症的临床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带领学科团队成功开展的多项支气管镜技术填补了医院乃至岛城空白,在重症肺炎救治、复杂疑难疾病救治方面取得突破。一位18岁重症肺炎的小伙子,入院时病情危重,高热不退、呼吸衰竭、双侧胸腔大量积水、心包积液,她带领全科明确诊断为急性嗜酸细胞性肺炎,经过30多天的救治,病人顺利康复出院,该病例极为罕见,全球在1989年才首次报道。

许多重症患者在她的精心救治下起死回生,他们称刘学东是与患者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她曾经在钟南山院士的手中接过肺功能规范化培训单位的奖牌,在这项由中华医学会、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组织的评选中,她带领科室在全国46家单位中名列第一。“在前辈的身上,我领略了‘用心做人,用心做事’的真谛”。

作为一名呼吸科的专家,刘学东经历了历次传染病疫情的锤炼考验,从非典到甲流再到新冠,一场没落。

2003年非典,她身赴一线,不辱使命。

2009年,甲流疫情来袭,她临危受命,组建专门收治甲流感染的重症肺炎病房,带领团队救治成功重症肺炎患者86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笼罩荆楚大地,并迅速向全国蔓延,她再次临危受命,不仅是前线战斗员,更是一线指挥员,医务科主任的履职经历,管理岗位的锤炼和赋能,让她更好地承担起防疫救治一线协调指挥的重任。

2017年,刘学东代表青岛医疗卫生界参加山东省党代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怎样发挥?我觉得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不需要高调的行动,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把让病人满意做到实处。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挺身而出是先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是先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也是先锋;是离我们最近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