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口罩的大范围运用来自中国!伍氏口罩 险些造就诺奖得主

2020-02-27 07:49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73445) 扫描到手机

在防疫的历史上,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如今,隔离病毒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是戴口罩,用小小的纱布捂住口鼻,便可以阻断一部分病毒的入侵,可以说是医学史上的伟大发明。而这项发明用于大范围防疫的实践,来自中国。

雏形:小手帕的大用处

口鼻会吸入不洁之物,古代早有所悟。所以,历史剧中随手带个帕子,或者头上围个头巾,关键时刻捂住口鼻,或者挂在脸上。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马可波罗的书传回欧洲后被广为传播,很多贵妇也学着用掺着金丝线的纱巾蒙上脸庞。关于现代口罩的发明,比较早的说法是1897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以防止细菌感染。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用时一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

其实口罩在防疫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一次还是来自于中国。

发明:伍氏口罩震惊世人

时间回到1910年。

一场震惊世界的瘟疫,从贝加尔湖向南传播到我国东北地区,以哈尔滨为中心,短短4个月的时间发展到五省六市,死亡人数达到6万多人。一时间尸骸遍野,举世震惊。

这时,一位31岁的年轻医生一如现在的医护人员一样,逆行而上,来到哈尔滨。他的名字叫伍连德,祖籍广东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台山市),于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北部的槟榔屿。1903年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是首位获得此学位的华人。“因为我总想做一点儿较大的医务事业,同时我也想得个机会为自己的祖国服务”,1907年,伍连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3年后的冬天,瘟疫爆发。在哈尔滨一间贫民窟里,伍连德进行了中国医生历史上第一例人体解剖,他认为这属于“肺鼠疫”,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随即他提出了一系列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还推广分餐制。

为了有效阻截人们交流时的呼吸和飞沫传播,特别是为了医疗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免受病菌的感染,伍连德设计发明了棉纱做成了简易口罩。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很简单,采用药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纱布,约9寸宽,剪成3尺长,每条顺长折成双层,中间放置一块棉花,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很快被民众接受。这种加厚的口罩,被后人称为“伍氏口罩”。接着,伍连德的系列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次年4月3日至28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沈阳)召开。伍连德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鼠疫专家”称号。尤其是方便又实用的口罩,受到了各国医学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样式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同时,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

8年以后,西班牙流感病毒席卷全球,口罩被强制性要求佩戴,从此走进欧洲人的生活。

半岛记者 张文艳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