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探究湖南路上的“三潜”楼 打捞动人往事

2020-03-27 15:43 半岛网阅读 (97565)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初春,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林徽因曾写下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她赞颂“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眼前浮现出街头绽放的迎春花和连翘,带给人的满是“柔嫩喜悦”。正在迎来“一树一树的花开”,樱花、玉兰,清扫一冬的阴霾,聆听“燕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大多数人都认为林徽因是写给徐志摩的,林徽因未曾客居青岛,徐志摩也是。然而,徐志摩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曾有他崇拜的美女俞珊,有他关注的闻一多的“奇迹”,也有他一手提拔的学生陈梦家。

上世纪初的湖南路。

1931年11月19日,一个寒冷而灰暗的日子,“光芒四射”的诗人徐志摩,在济南遭遇空难。两天后的下午,噩耗传到国立青岛大学,29岁的教师沈从文连夜赶到青岛火车站,他要赴济南去见恩人最后一面……

乘坐地铁到达青岛火车站时,在广场上矗立了一会儿,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和柔和的海风,感受着林徽因笔下的爱、暖和希望;已经百年高龄的火车站前,人影匆匆,恍惚看见悲伤的沈从文迈着沉重而又仓皇的脚步。

钻出地下通道,是湖南路的西端。距离火车站不过百米,嘈杂声却已渐行渐远。

站在湖南路上,仰望时代赋予这座城市的高楼,施工正在进行,寻觅旧日的踪迹有些困难。其实,我们的主角,便是已经被高楼覆盖,也被时光遗忘的旧日藏书楼——潜楼、潜史楼、潜志堂。

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为了寻找翰墨书香,为了探究遗老逸事,记者决定在发黄的史料中采撷点滴,与专家和久住此地的收藏家一起,打捞那些动人的往事。

120年前,也就是1898年的9月,已经盘踞青岛近一年的德国总督府发布了《城市发展与计划》,在计划初稿中,湖南路的大致轮廓就已显现,建成之后,它的名字是伊伦娜大街。这是海因里希亲王妻子的名字,也是远东舰队一艘曾参与胶州湾军事行动的二等巡洋舰的名字。以中山路为界,东段是当时青岛最好的地段,德国政府修建了督署学校寄宿公寓以及商店、综合楼等,至今它们中的大多数仍然屹立在城市的海边。西段则与中国的变革息息相关。

辛亥革命后,大批前清逊清遗老拥入青岛,他们看中了青岛的租借条件,同时也暗藏玄机。军机大臣吴郁生曾这样给朋友形容:“从青岛若乘汽车,则一日可返清宫。”距离政治中心不远,政坛一变,随时抢占先机,同时又能随时远离,享受难得的清净,青岛确实为这些政治圈中的高官们的首选。有人戏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青岛是“政治家们的后花园、文学家们的梦中情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部副大臣刘廷琛、侍郎于式枚和在济南任知府的黄曾源来到了青岛。他们也曾在政治中做最后的挣扎,最终放下了一切欲望,清心寡欲,在各自的藏书楼(刘廷琛的为潜楼,于式枚的为潜史楼,黄曾源的为潜志堂)中吟诗作画,度过了最后的人生时光。

他们三人都选择在湖南路的西端安定下来,刘廷琛在原“湖南路西首五十三号”,于式枚在隔壁,黄曾源也在原五十一号定居。是时局的变幻让他们在青岛的“跑马场”粉墨登场。

西端的老建筑已经不多,矗立在蒙阴路口的是曾经的清和小儿科医院,“我小时候经常去那里开药”,家住湖南路的青岛收藏家金立生先生说,他的姥姥当年住在湖南路55号,所以他是这一带的常客,至今他还能画出原湖南路51号、53号、55号等楼的格局。

“医院据说为1913年时的洪述祖旧宅”,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洪述祖是著名作家洪深的父亲,他在上海操纵了被称为“民国第一案”的刺杀宋教仁案,事发后逃来青岛,托庇于德国的保护,就曾住在这里,后来搬到崂山南九水“观川台”居住。如今医院旧址焕然一新,因为门头装修所以用途不明,不过旧址的存在,给这一带留存不多的建筑以历史的印记。

“洪宅的对门就是原两江总督周馥的宅邸,他是第一个在青岛购地建宅的中国人”,鲁海先生说,周宅的西边,住着刘廷琛。刘廷琛的“潜楼”仿照北京四合院样式建造,有前后两座楼房及东西厢房各三间。中间有一大院,前面有一小院,种槐树及花木。刘宅前后左右的邻居,多是前清遗老或达官贵人,右邻住的是前清探花商衔瀛;在后街湖北路、宁阳路一带,则住着前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军机大臣吴郁生和铁路大臣吕海寰等。

无论他们的政治立场如何,毋庸置疑,他们大都是饱学之士,学富五车,他们的交流活动,以书法为媒成立的各种诗社,“十老会”等的雅集,丰富的藏书,都给青岛带来宝贵的遗产。刘廷琛、于式枚和黄曾源,他们三人用“潜”字来描述当时的心境,用藏书楼来打发剩余的时光,却造就了青岛的薪火传承。

城市依旧,过客匆匆。

翻开带着墨香的纸张,一起回顾那一段段与书籍、与翰墨相关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