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翰晚年:欲知老骨填沟日 多在三春未尽时

2020-05-10 22:03 半岛网阅读 (41211)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坎坷江南十三载,来时踌躇满志,归去伤痕累累。

1741年,年近花甲的高凤翰重病缠身,再也无心留恋浪迹漂泊的生活,他的《清明》诗:“天涯麦饭从人祭,故里炊烟借梦成。强我将扶西北望,凭轩老泪一纵横”,道出他思乡的迫切心情。是年夏日,高凤翰便踏上了归乡路,好友马曰琯亲自解开缆绳目送孤舟远去。

草书石头城怀诗

回家后的高凤翰,曾在胶州开了一家古董店聊以为生,由于病重,只能闭店,靠变卖一生珍藏字画。他经常卧榻度日,病重时百余日才有起色,常以野菜充饥。长期有病,加上荒年饮食不好,高凤翰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在一幅牡丹图上题着:“岁在龙蛇劫数奇,辰宫才过巳宫悲。欲知老骨填沟日,多在三春未尽时”。“他儿子去世,老家的侄子供养着他,从59岁到67岁近8年的时间。他到南方做官的时候,带了不少家人亲戚过去,一直也关照着整个族人,现在他不行了,家境也就败落了”,李再孝先生说,遗憾的是,他的后人没有再出过像他这样的人物,且也因为单传而失去记载。

不过,晚年的高凤翰同样没有被命运打倒,“创作书画、著书写诗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用艺术的信念支撑着,整理自己的诗集”,王馆长告诉半岛记者,他对自己的全部诗稿进行编辑,编成后却没钱刊行。“天之困扼奇才,至斯极矣”,直到高凤翰去世十几年后的1764年其子孙筹资给予刊行问世(2300多首诗传世)。1749年春天,这位奔波劳碌一生的艺术大师,在贫病交加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在去世前就已为自己写下《南阜山人自遗老妇墓志铭》《南阜山人生圹志铭》。

高凤翰纪念馆最北面,是郑板桥书写的“高南阜先生墓”,老人的坟墓迁移到此,相信不会再感到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