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宪出席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仪式时强调 有“国际范儿”的市民才有“国际范儿”的城市

2020-05-29 07:57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67629) 扫描到手机

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仪式现场。崔冬妮 摄

半岛记者 刘笑笑 刘雪莲 报道

本报5月28日讯 5月28日,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仪式在整修一新的广兴里举行。历经百年风雨的广兴里如今旧貌换新颜,变身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出席开园仪式并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春光里·青岛产投生态综合体、洪泰基金山海会、青岛新金融产业园揭牌。他强调,一个城市的气质是由一个城市市民的气质决定的。有时尚的市民,才有时尚的城市;有“国际范儿”的市民,才有“国际范儿”的城市。

活动中,王清宪先后实地考察了洪泰基金山海会、青岛新金融产业园和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了解项目规划建设、企业发展等情况,听取老居民代表对老城区保护更新的意见建议。他指出,当前,我们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开放的核心是产业的开放,要面向全球大力培育引进高端、创新、具有引领性的产业业态,以产业的开放带动城市的开放。要提升市民的开放素养,让人们的精神世界、眼界和气质都有“国际范儿”。有“国际范儿”的市民才有“国际范儿”的城市。要快速推进国际时尚城建设,在全社会提倡文化休闲消费,丰富老城区的文化业态,让城市焕发出新的时尚活力,吸引五大洲的各民族、各肤色年轻人来体验、生活和创业。

“思考和思路没有品质,就做不出有品质的工作。”王清宪说,各级干部都要向企业和企业家学习,自觉提高专业能力、学术精神,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研究什么,多做专业化、高品质的事。要借鉴工业设计的理念,提升感性素养、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城市治理中,建设好方便、温馨的城市。人才公寓是重要的产业生态、发展创新的环境,要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创造条件聚集、善待未来城市建设者。

从历史街区到现代产业园区,是青岛推动产业导入、老城复兴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而此次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项目的开园,也标志着青岛市的老城复兴之路进入“加速期”。

为了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和城市品质,助力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近年来,青岛市在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加快了老城复兴与城市更新转型的探索步履。

此次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仪式正是新形势下以产业赋能实现历史片区老城复兴,进一步推动青岛市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举措。四方路、上海路、馆陶路,这些历经风雨的老街和建筑,通过“修旧如旧”的保护更新,正在进行一次彻底的“涅槃重生”。

开园仪式上,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执行长封昌红,洪泰基金合伙人、洪泰山海会创始人范如倩,春光里产业资本集团创始人、丰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守彬,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分别致辞。省港口集团与市北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华电青岛大数据中心等10余个项目集中签约。

霍高原、孙立杰、张锡君、李众民出席开园仪式,来自国内外的设计大师、知名学者、民俗专家,以及企业和老居民代表等参加。

当年住在附近的焦大爷跟老伴故地重游,他的好朋友也曾住在这里。

探访

老青岛人广兴里寻“乡愁”

文/半岛记者 刘笑笑 刘雪莲 图/半岛记者 王滨(署名除外)

“今天来这里,突然找到了小时候的那种感觉。”这是55岁的青岛市民陈坤在参观广兴里时发出的感叹。她所说的小时候的感觉,既有熙熙攘攘的热闹,又有广兴里修旧如旧的老建筑的“原汁原味”。这座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建筑经过修缮后,重现焕发出时代光彩。

5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海泊路上。与大多数受访市民的感觉一样,一踏上这片土地,顿时有种走进历史的穿越感。广兴里位于海泊路63号,是青岛最大的里院。红色的砖瓦、米黄色的墙壁、墨绿色的门窗,从外观看上去,广兴里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模样。从拱形门走进去,一个崭新而又熟悉的广兴里映入眼帘:四方的院落铺着青石方砖,方砖的缝隙中长满郁郁葱葱的小草,与墨绿色的屋门遥相呼应,映衬得这座小楼的朱红色栏杆更加明丽。

脚下踏着历史,口中呼吸着文化——这是置身这座百年老里院的深切感受。广兴里是青岛里院独有“三段式”商住两用建筑,墙基采用青岛本土出产的花岗岩斧剁石,参差错落地围成小楼的“裙边”,古朴而厚重。楼梯是由结实的青石砌成,青石上的天然纹理历经百年洗礼,泛着油亮的光泽。

“为了让这处百年老里院重新焕发时代光彩,我们对它采取了修旧如旧的原则,真实、完整保存并延续建筑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像广兴里原来非常具有特色的山花、腰线以及整个房屋的木结构等,我们都从城建档案馆找到了它们的原始图纸,据此进行修缮改造,力求复原它们的原始风貌。”青岛城市更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少初介绍,不仅如此,他们还邀请建筑、结构、文史、文保、古建修缮等各方面的专家一同“会诊”,在还原老建筑的“原汁原味”的同时,根据产业需要实现建筑的使用功能。

沿着由青石砌成的楼梯拾阶而上,就来到了二楼窄窄的连廊上。走在木质连廊上,发出咚咚的声响,充满着年代感。白色的墙壁上,用简约的标识标记着每个房间的房间号和功能。随意走进一个房间,仿佛进入另一个充满现代设计感的新天地。在位于二楼的一个工业设计展厅内,一个个充满创意的产品陈列其中,有坐上去能360度旋转的陀螺椅、一秒钟就能醒酒的醒酒器、快速手持打印机、秒变发光夜灯的书、能打印书架椅子的3D打印机……

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运营拓展部负责人张寿宇介绍,在广兴里,共设有10个工业设计展厅,分为文化、科技、产业和城市四大板块。这里目前展示的所有创新产品,都是工业设计史上的大师级作品或者国际知名奖项的获奖作品。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展示更多青岛本土设计创新产品。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咖啡和青啤体验馆,游客逛累了,还可以在此小憩。值得一提的是,广兴里将免费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放。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兴里周边城市品质,广兴里周边道路均采用马牙石铺装,同时对道路下方地下管线进行综合整治,将电力通讯线缆进行入地,使整个街区看起来更加美观。同时,还在广兴里周边架设5G多功能智慧灯杆,未来5G式街区将实现5G网络全覆盖。

70多岁的吴金霞阿姨带着老伴的照片,与焕然一新的广兴里“合影”。

“穿新装换新颜”广兴里活力重现。

特写 带“老伴”一起来留念

一百二十年的光阴里,广兴里演绎着青岛本土独有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这座城市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5月28日一早,70多岁的吴金霞就从台东乘坐公交车来到广兴里。自从2015年3月底搬走之后,吴金霞也记不清自己回来看过多少次了。自从1968年搬进这里,吴金霞在这里住了近50个年头。“对这里的一切都太有感情了,经常会梦到这里。”吴金霞说着说着就眼泛泪光。

从广兴里的拱形门进入后,爬上正对着的台阶,左手边就是吴金霞曾经居住的房子。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青岛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内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业设计图书馆。吴金霞站在门外,打量着门和台阶,“台阶还是那个台阶,门也是开在这里,都没变。”

如今这处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在吴金霞的记忆里,却充满着拥挤和逼仄。1968年结婚后,她搬进了广兴里,丈夫当时在建筑五金厂上班,单位分了40多平方米的宿舍,他们家和两个小叔子分了三户,其中吴金霞家的面积17.5平方米。就是这处40平方米的蜗居里,生活着12口人。为了方便,房子开了三个门。“家里到处是搭的吊铺,拥挤不堪。”吴金霞说,在她记忆中,广兴里一共住了160多户住户,没有一家没有吊铺的。

虽然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这里和谐的邻里关系却是最让吴金霞怀念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在屋外做饭,在院里支起小桌吃饭,孩子们端着碗来回乱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吴金霞在广兴里当了很多年的楼长,在她家一进门的墙上,挂着一排邻居家的钥匙。每个人的钥匙自己做好记号,如果谁忘带钥匙了,直接来拿备用钥匙就行。

值得一提的是,陪吴金霞回来看看的除了她的两位老邻居外,还有她老伴的一张照片。“我老伴生病走了,没能看到改造得这么好的广兴里,我就带着他的照片,让他也能看一看。”吴金霞哽咽地说。

照片上,吴金霞的老伴站在自己家的门前,拿着两只小乌龟对着镜头笑。“这张照片大约是2016年的时候,半岛都市报的记者采访时帮他拍的,就在这里拍的呢。你看,现在这里还跟照片里一模一样。”吴金霞站在老伴站过的地方,手里拿着老伴的照片,请记者为她也拍下一张留念。镜头里,吴金霞露出笑脸。

半岛快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本报评论员 王学义

广兴里是一处烙印,烙在老青岛的肩背,印在老青岛人的心口。

这座老青岛最大的里院,承载了市民太多的记忆,寄托了市民太深的感情。在多年前,笔者曾与岛城已故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多次聊起广兴里,那是他这一代老青岛人童年玩耍的地方。他见证了广兴里几十年来的变迁,从繁华到落寞,从绚烂到黯淡,从人声鼎沸到一时沉寂。

如何让广兴里重生?以何种方式重生?这是以鲁海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在过去很多年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而直到鲁海先生去世前的一周,我们还谈起广兴里。笔者也曾多次探访广兴里,试图从纷乱的细节中寻觅历史的吉光片羽,探寻城市变迁的肌理和脉络。可以说,无数青岛市民对广兴里魂牵梦绕,无法释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0年5月28日,广兴里开街。经过改造修缮招商,这里成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虽然近期以来,改造修缮后的广兴里已有众多影像见诸媒体,其外立面、房顶等引来众多市民关注,但当笔者看到广兴里室内的陈设空间和产业定位时,还是感觉被晃了一下眼。

如今,最先进的工业设计与百年老里院结合在一起,现代化与历史感在碰撞中火花四射,一种国际范儿、时尚范儿喷薄而出。而这种国际和时尚又是接地气的,因此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事实上,广兴里的洋气是与生俱来的,天然有着开放的基因与兼容并包的胸怀。这种建筑形式最初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现在它又在融合中重生,在蝶变中给青岛人以喜悦与希冀。

广兴里是青岛里院建筑的代表,它的改造更新也是历史城区保护的一个样本。据报道,广兴里是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试点项目,而以其为核心,整个四方路街区将会更新换代,此外,馆陶路街区也将转型升级。这对于改善整个老城区的业态具有重要意义,让年轻人更愿意停留,让老城增添新魅力。资本的潮水在老城老街荡漾,期待历史建筑能够在新观念和新科技的赋能之下,抽出新枝,绽放新花。

广兴里,连接历史,也通向未来。希望老城的蝶变在传承老青岛血脉的同时,也能进一步点燃新动能,助力青岛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历史 曾是岛城为数不多的“电影院”

“广兴里”位于海泊路中段。依坡而建,成东高西低的格局。以博山路、海泊路地面为基准,深挖建房,形成从院内看是三层,外观为两层的楼院。沿街所建的四座三层楼,围成一个大四合院,约有150余间房,每间房面积约14平方米。上世纪40年代,这个院最繁盛时,据说有居民300户。

据介绍,“广兴里”是大连政记公司为其在青岛的员工所建。当时,利用“广兴里”院内的一半空地,建了一个小型电影院,取名为“小光陆”,是岛城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场所之一,曾放映过《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等电影,院内可容纳200多名观众。空地的另一半则建起五排木板房,既可售货,又可居住。北面墙还有知名的明星照相馆。做生意最有钱的人都住在广兴里的一层,其次是二层、三层,1930年前后是广兴里最辉煌的时候,堪称是“台东商贸街”,院子里卖什么的都有,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有钱不用出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