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退伍军人孙先军:扑下身子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

2020-07-23 20:27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56199) 扫描到手机

孙先军,男,胶州市胶西镇西匡家庄村人,党员。1987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1990年,孙先军考入江西南昌军官学校,1999年来到青岛某基地服役,直到2015年转业。

从军28载,孙先军曾四次荣立三等功,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奉献给国家的国防事业。2015年,孙先军从部队退役,当时的他已经是一名正团级干部,上校军衔。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留在青岛市区当一名正处级的调研员,工资待遇优厚;或者回到家乡,自主择业。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孙先军却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回到西匡家庄村,当起了一名农民。因为在他心中,有着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梦想——乡村振兴梦。

孙先军家中兄妹三人,他排行老小。1987年,年仅18岁的孙先军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入伍,成为一名人民海军。一身海军蓝,让那时的孙先军懂得了自己身上担负着国家荣誉、神圣使命。部队艰苦的训练造就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但是唯独柔软的就是对母亲深深的牵挂。1999年,孙先军进入青岛某基地服役。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思念家乡的母亲。孙先军的父亲去世的早,母亲一人将他们兄妹三人抚养成人,十分不易。孙先军的哥哥在青岛二中上班,工作繁忙;姐姐又已嫁人,不能天天陪在母亲身边。2008年,母亲突然重病,当时孙先军正在外执行任务,听着电话那头母亲虚弱的声音,这位钢铁一般的硬汉泣不成声,“妈,儿子不孝,不能回家照顾你。等我退伍了再回去给您尽孝”。

2015年,从军28载的孙先军光荣退役,当时的他已经是一名正团级干部,上校军衔。按照政策,他可以留在青岛市区,享受正处级调研员的优厚待遇。在妻子的不解与反对中,孙先军毅然回到家乡,回到了母亲的身旁。“我的前半生,奉献给国家,我无怨无悔。但我亏欠了我娘太多,剩下的日子,让我到她老人家身边尽尽孝吧”。

其实,选择回到家乡,除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孙先军心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西匡家庄村位置偏远,村集体经济薄弱,是省定的贫困村。想着村里的父老乡亲还天天顶着贫困村的帽子生活,孙先军决定要趁着自己有能力时多为家乡做点贡献。饮水思源,孙先军拿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和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承包了村里的大棚,发展起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从一个在部队带兵训练的领导干部,到现在扛着锄头的农民,起步时的艰难,只有孙先军自己知道。整修大棚、引进树苗、解决灌溉水源,这些前期工作投入巨大,300多万元很快就花光了。为了给工人们发工资,孙先军只能硬着头皮,又要四处奔波借钱。

为了让客户吃上原生态、健康绿色的产品,孙先军始终坚持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这样一来,成本无形之中又高了很多,价格也比市场上卖的高,很多客户不认可。创业第一年,孙先军最终以亏损30万元收尾。

然而,层出不尽的困难并没有打倒孙先军,“28年部队里艰苦的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懂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决不能轻言放弃”。第二年,他辗转山东多地,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引进优良品种,不断扩大销路。慢慢的,农场的回头客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经过近4年时间的发展,农场目前已占地80亩,有高标准水果大棚8处,种有大樱桃、蟠桃等各类果树近3万株;养殖有香猪、土鸡各种禽类3000余头,可以满足客户采摘、旅游、餐饮等服务。

越来越多的村民在他的带领影响下,加入到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业的队伍当中,匡家庄村也于2017年一举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每逢中秋、春节,孙先军总会把农场里的猪肉、蔬菜送给村里的贫困户和孤寡老人。让村民增收致富,生活幸福,是他心里最朴实的追求。“下一步,我还想成立一个乡村振兴专业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我绝对毫无保留、手把手教给他们技术。乡村振兴,不只是我的梦,也是我们全村的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从军28载,孙先军先后在辽宁、江西、山东等多地服役,很少有机会回家探亲,导致他现在说话的口音有点“四不像”。漫长的军旅生涯,改变了他的口音、容貌,却未曾改变他的初心。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孙先军用一名军人铁一样的作风,带领村民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砥砺前行,让越来越多普通村民的“乡村振兴梦”照进现实。

大众报业•半岛网记者 黄超 通讯员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