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铺集张瑞兰:抚养残疾儿50年 脱贫新时代八旬妪倍感党恩

2020-08-08 21:46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90420) 扫描到手机

辛劳五十年,拉扯残疾儿,一朝幸脱贫,母子感党恩。胶州市铺集镇石清沟村村民张瑞兰,51年前抱养了一名儿子,在老伴42年前去世之后,自己又单独抚养残疾儿子至今,相依为命,母子情深。2016年,胶州市所有贫困户集体脱贫,作为贫困户的张瑞兰母子,从此吃不愁、穿不愁,饮用水安全,医疗、住房有保障,过上了小康生活。耄耋之年的张瑞兰,脱贫不忘党恩,矢志生命不息一如既往伺候儿子,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积极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她的侠义心肠、巾帼壮举,感动了一方百姓,令人唏嘘不已,油然而生敬佩!

张瑞兰今年86岁,1969年5月,她与丈夫徐树荣抱养了一名男婴,取名徐公山。本指望养大成人,能够养他们的老,没成想孩子长到8个月,高烧不退,后

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罹患大脑炎后遗症,小时候一直不会走路,即使勉强能走,也老是后仰跌倒,长大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需要坐轮椅才能行动,鉴定为肢体二级残疾。

张瑞兰的丈夫徐树荣,建国前是村里的儿童团长,解放后从1949年开始任村里的“村先生”(村文书),直到1978年病逝。1951年,17岁的共青团员张瑞兰,出任村里的“识字班”队长,与全村的姐妹们一起学文化,立志“妇女顶起半边天”。

那时的她,坚定一个信念,听党话,跟党走,激情满怀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田间作业,打坝治水,把青春全部献给了农村广阔的天地。在家里,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互帮互爱,共同孝顺老的,抚养残疾的儿子,舐犊情深,视同己出。为了让儿子徐公山练习走路,受当时生活条件所限,她与丈夫用木头给儿子前后制作了3个学步车,都用坏了。在儿子不到10岁的时候,丈夫撒手人寰。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好在有大伯哥嫂尽力照顾,本村娘家兄弟姊妹6个就近帮衬,村镇两级悉心关爱,娘儿俩一步步走到今天。

“没有俺娘,我活不到今天!”徐公山发自肺腑地说,透过他厚厚的镜片,笔者分明看到那滢滢的泪花。“前几天,他感冒嗓子疼,不敢吃饭,俺给他炒了几个鸡蛋,他先叨一筷子填在俺口里!”说起徐公山的懂事,张老太太已是泣不成声。这些年,张瑞兰母子俩就是这样,相依为命,坚强生活。2008年,铺集镇政府为张瑞兰母子二人,办理了低保,加上建档立卡贫困户补贴,每月1000余元的救济款,娘儿俩生活支出够用的。石清沟村两委会,平时无微不至地对娘儿俩进行照顾。在全镇卫生改厕时,协调施工队专门为徐公山安装上坐便器扶手,以防止他如厕时仰倒。张瑞兰年轻时参加集体劳动伤了腰,落下病根,需要常年吃着止疼药,上了年纪,耳朵也有点儿背。每年娘儿俩的医药费在1000元左右。徐公山尽管整天坐在电脑前,但他关心国家大事,每日上网浏览新闻,活得充实而阳光。

今年疫情期间,她积极响应村“两委”的号召,尽己所能,去村委会捐上了50元钱,“千里鹅毛”礼轻义重,充分表达了娘儿俩对党深深的感恩之情。“无非是自己少花两块,管不着。再有谁困难需要,俺还捐。俺撵上了奔小康的新社会,一定好好活着,跟党走,往前奔。”朴实无华,一片真情,言辞打动人心!“她这种乐观坚强、感恩奉献的可贵品格,值得我们全体村民好好学习。”石清沟村党支部书记徐敬林赞许地说。

半岛网记者 黄超 通讯员 蒙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