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山艺海 | 登上舞台,魅力全开

2020-08-09 20:5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01561)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终于,山东快书从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劈柴院,山东快书能够与其他兄弟曲种同台献艺。而且,1946年,高元钧还带着山东快书参加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组织的“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演出大会。翌年,他再返上海,参加了左翼作家们举办的“纪念‘五四’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示威演出活动。他所演唱的《武松赶会》、《鲁达除霸》等歌颂英雄侠义为民除害的节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得到郭沫若、田汉、洪深等文坛名家的称赞。高元钧在上海演出时不仅进了书场,而且进了剧场,登上了舞台,与此同时,还要挂牌子、贴海报,演出时要报剧目。

1949年6月,为积极配合反霸斗争灌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才将“说武老二的”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使这一民间说唱形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高元钧也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民族艺术的一面旗帜”。

上世纪50年代,高元钧为了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离别了即将临产的妻子,随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奔赴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做巡回慰问演出。前面我们引用的高元钧自述,就出自于他在慰问中接受采访时的回答。

可以说,高元钧的努力极大影响了山东快书的延续及普及。1953年5月,曲艺专业团体总政文工团曲艺队成立,高元钧出任队长。进入部队后,高元钧创作了大量的军事题材作品,如《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等,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还有一位山东快书大家不得不提,他就是杨立德。杨立德(1923年~1994年),山东利津人,出生在济南。父亲是山东快书名家杨大辫子杨凤山,他打5岁起就随着叔叔杨凤歧,在济南撂地说相声,后来也学习山东快书。“在高元钧来青两年后,杨立德于1941年从济南经潍县等地来青撂地,在劈柴院、台东商业市场、苏州路三角地、第三公园等地演出。”吕铭康先生说,1946年,青岛在观海二路开办了一家青岛商业广播电台,电台邀请杨立德连续播出山东快书《武松传》,增加了电台的收听率,于是,杨立德在青岛大红。1952年,杨立德回到济南,加入了山东省的专业剧团,曾任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杨立德表演轻巧细腻,平中见奇,说口既“俏”且“泼”,吐字削金断玉,善以丝丝入扣抓人,成立“杨派”;而高元钧的表演刚健、豪爽、滑稽、夸张,浑身都是包袱,台上一站,笑倒全场,自成“高派”。

“1958年,高元钧首次开山门正式收徒,在首都文艺界引起了很大轰动。收了两个徒弟,一是青岛的高景佐,二是济南的孙镇业。当时,老舍、侯宝林、张君秋等艺术大师都亲临拜师仪式,各种报刊争相报道。”吕铭康先生在《山东快书与青岛有缘》一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