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山水的人文素养 | 画家单明波访谈

2021-01-23 21:58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57134) 扫描到手机


       单明波,号大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山水画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研究班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顾问,青岛花鸟画院副院长,民革青岛中山书画院副院长,青岛市政协特邀委员,青岛市人大文史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



  山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意象,也是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典型象征。山为精神,水为气韵,历经千年,生生不息。是天地间的悠远风景,也是人们内心的澄明境界。

  而山水画,亦是中国画的重要脉络之一。韦羲在《照夜白》一书中提到:“古人看山水,画山水,乃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一者可以养浩然之气,二者可以建立性情,三者可以建立宇宙观。”

  青岛山水画家单明波,便是这样一个看山水,画山水的性情中人。山水,是他笔下的主题,也是他寄托情怀的去处,古韵盎然,而又别具新意。而这“古”与“新”的交融流转,既从单明波这些年的人生经历中来,也从他所走过的山,看过的水中来。

《雾起群山》 69cmx46cm 2018年

  单明波自小爱好绘画,少年时代一直活跃在文宣阵线上。1975年,下乡知青的他初次接触中国画,参加工作后一直学习花鸟画,却是因一个偶然的机缘画起山水画。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铁路上。单位每年两次组织职工外出写生,其中一个带队老师是画山水的,我是因为羡慕这样的写生机会,才开始学习山水,一画就是几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单明波师从刘世骏老师学习花鸟画、后又师从蓝立克老师学习山水画,花鸟山水,一应俱通。近年来的主要创作方向,仍以山水画为主。他的作品,多有全景式构图,给人以高远、厚重、阔大之感。且以墨色本身的潜化流变,描摹出旧时隐者的脱俗心境,同时也流露着一种自然笔墨的人文情怀及内美之道。

《汪村镇写生》 35cmx70cm 2020年

  崂山,是单明波作品中的突出主题之一。青岛有句老话“千难万难,不离崂山”,长久以来,青岛人的乡情,便与崂山紧密相连。单明波认为,崂山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很多画家都专注于寻访名山,但崂山自有与众不同的美学意义。只有了解崂山、深入崂山,“只缘身在此山中”,才能感受到山石水色的神韵,和连绵不断的气象。

  “中国画中的长卷,尤其是一座山的长卷,非常考验功力。我画崂山北九水长卷的时候,让山势跟着水走,依次呈现九水的主要景点,其间连接的部分,多为意象而非具象,以神韵为脉络,整幅画才能生动起来。正所谓脱落实相,参悟自然。”

《北九水写生》 40cmx50cm  2019年

  单明波自开始修习中国画,几十年来,走了十万里的写生路。大江南北哪里都去过。但最常去的,还是崂山。而他与这座“海上第一名山”的缘分,早在三十年前,便已发生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三十年前的中秋节,我与好友相瑞军一起去崂山写生,那时交通十分不方便,山上又全是土石路,非常难走。走着走着,朋友累得走不动了,我也只好陪着他,天黑风冷,连个借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不得已,只好在一个疗养院的墙外棚子下面歇了一夜。”

  单明波笑言,当时家里并没有电话,根本联系不上,结果不但没能回去过节,反而让家里人忧心如焚。这大概是生命中最难忘的中秋节了。也正因如此,他与好友发誓,为了不辜负这一番山中辛苦,将来一定要画一幅崂山长卷,才算是得偿夙愿。

  2017年,由单明波主笔与张风塘、薛波、相瑞军共同创作的国内首幅《崂山揽胜》百米巨幅长卷,在国家画院美术展览中心展出后,在全国美术界、学术界引起了反响。2018年,值上合峰会在青岛举办之际,他参与创作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一号厅《青岛揽胜》巨幅山水画作品。除此之外,他主笔创作的《崂山旭日》巨幅山水画作品,亦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或许,这也是崂山对画家的回报。一如自山巅喷薄而出的日光,始终照亮攀登者的前路。

《红豆杉庄写生》 35cmx70cm 2020年

  单明波的画里,常常可见苍劲超拔的松树,有独木,亦有茂林。对此,单明波提起了另外一段有趣的往事。

  “学生时代跟三位同学一起登泰山采风,我们另辟蹊径,从后山爬上去,结果天色已晚,根本找不到正路,山上农户家家养狗,听到有人来了就狂叫,我们也怕,只好远远绕着走。就这么在山上转来转去,我一脚踩空,从山坡上掉下去,幸好被一棵大松树挡住,好不容易被同伴拉了上去。直到天亮,才发现我们竟然是在悬崖边上,回头一看,真的是一身冷汗:原来我落下去的地方,离地面有一百多米高,幸亏那棵松树托住了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单明波对松树的情感,与这次“泰山惊魂”也不无关系。他表示,自己对松树有一种敬畏,亦有一种相知。中国历来将松树视为孤独、正直、朴素、不惧劲风、不怕严寒的高洁之树,这也正是作为一名画家所应有的品格。

《麦積山石窟写意》 45cmx65cm 2018年

  多年来,单明波勤奋钻研,笔耕不辍。他以坚实的绘画基础,熟练沉稳的笔墨施法,展现出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领悟,并逐渐形成个人的笔墨语言风格。他表示,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条主线,中国画的历史,也是山水画的历史,千余年发展至今,自有其独特的脉络。自己画了这么多年的画,心境也是一路变化的。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对现代绘画比较感兴趣,不太关注古人的艺术理念,但随着年龄渐长,愈发感受到传统的重要性。又回过头来有选择的研究传统绘画,越是钻研,越觉得自己所知甚少,有种相知恨晚的感觉。可以说,我从传统艺术中的得益非常大,至今仍然浸润其中,只觉学无止境,魅力无穷。”

  单明波谈到,要修习中国画,应当先从“摹古”入手,只有理解传统,锤炼笔墨,才能稳扎稳打,扎牢根基。

  “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那些传世的画作,临摹起来其实并不容易,笔墨的技巧和韵味,古人的道法精神,都很难琢磨仿照。很多人临画多年,但还是学不好传统。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太容易掌握的东西,生命力就不强。相反,越是难学的东西,就越是见功力,含金量就越高,就越有生命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画山水注重“师造化”,懂造境,才能入化境,需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亦要在自然中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才能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官鹅沟速写》 45cmx65cm 2018年

  也正因如此,单明波认为,学习中国画,应当扎根于传统的基本功,通过长期写生实践,最终画出自己的感受。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前两个条件都具备了,才有资格谈创作。而创作到了一定水平,仍然要回头来临摹和写生。这是一个艺术的内循环,不分轻重,亦无论前后。

《龙门秋韵》 35cmx70cm  2020年

  此外,单明波特意强调,功夫在画外,个人的修养内涵,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历练出来的。中国水墨,当以人文素养为基础。想做一名好的中国画画家,不能只学技法,还要读书,诗词歌赋,文论画论,乃至历史、古礼、音乐……许多方面都要有涉猎,才能广开眼界,提高认识,体味古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画实际上是因为承载了中国文化,才令人感到博大精深,气象万千。寥寥笔墨,不过雕虫小技,一味计较技法,却不管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欠缺,是舍本逐末,万不可取的。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学习不好,就去学画画,这更是一个误区。须知,要做一个好画家,文化修养是绝不可少的。”

  单明波感慨地提到,画画经常给人一种错觉:可以随心所欲“随便画”。很多人也是进入了这样的误区,画画一味求怪,以达到标新立异的目的,最后只能落个云山雾罩,自己画的是什么,自己也说不出个道理来。

  “绘画,不能只追求形式感。我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创新精神应当有,并且必须有,但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革,而不是抛开传统,凭空去造一个新的东西。”

《将军远眺》 35cmx70cm 2020年

  单明波举了书法为例。之于中国文化,汉字是根本。书法艺术便是建立在临摹的基础上,不可能脱离汉字的传统。而中国画,同样也不可能脱离中国笔墨而存在。画家不能为了新奇,而抛弃了血脉根基。如果不尊重传统,只为与众不同,画出来的东西,总归是无根之水,空中楼阁。

  “中国画讲究一笔见阴阳,虚实相生,讲究一波三折,骨法用笔,讲究道法自然,气韵生动。但看现在的艺术评论,多人都只是单纯拿一些西方的美术术语,来评判中国画,这也是不妥的。因为艺术理念和绘画形式都不相同。西方的优秀绘画理念,我们可以借鉴,但绝不能作为中国画的主体,直接移植过来。否则只会走死胡同。”

《黄山石屋坑写生》 35cmx70cm  2020年

  现在很多画家不愿回归传统,认为都是陈旧过时的理念,岂不知中国画的精神,正是从传统中来。如果不钻研,满足于一知半解,就很容易贻笑大方。纵观当下的画界,很多年轻画家急于求成,只是浮在水面上,做不到静心深潜,乃至于随波逐流,不能不说是当前浮躁风气的一种体现。

  对此,单明波表示:“绘画,其实跟科技一样,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古人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积累,我们应当扎根其上,尽情汲取其中的养分,才能生发出自己的枝叶来。譬如明清画,便是脱胎于宋元画,一样是从传统中来。我们现在认为传统的,在当时就是超前的,创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的东西,在后世人的眼里,一样也是传统。所谓传统与创新,需要辩证地去看待。”

  谈到中国画的艺术传承,单明波认为,最深层的传承,实际上是内在的人文素养,而不是单纯的技法形式。对中国画而言,技法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而当技法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去深挖内涵,迈入精神层面,也就是所谓的‘道’。画到最后,实际上是画自己的思想。

  “每个人观察世界的角度不一样,画出来的东西也各自不同。绘画的水准高低,还是与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密切相关。很多人画到中途,就一直停留在技的层面,走不下去了,一定是认识上跟不上了。”

  单明波表示,画不是练出来的,而是靠自身的积淀和历练,一笔一墨养出来的。风格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是自己综合素养的体现。正如我们常说的城市文化底蕴,同样也不可能“打造”,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沉淀下来的。

《晨曲》 69cmx46cm 2018年

  画家随着年龄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人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变化。当你具备了足够的艺术修养,哪怕是简单画一条线,都会令人感受到别样的生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但很多宝贵的传统艺术理念,足以穿越漫漫时空,成为今日的共识。艺术的生命力,一定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只要中国笔墨一脉相承,时间自会去芜存菁。


  丹青意造——单明波,张风塘国画作品展正在展览中,欢迎各界艺术爱好者莅临参观。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1年1月20日至2021年2月9日(上午10:00至16:30)

  展览地点:春鸿九艺术馆(青岛市南区东海一路28号甲春鸿九创艺孵化基地四层)

  展览参观:点击【预约参观】,填写个人信息,即可到展览现场领取艺术家书写的【福】字。

      佩戴口罩 出示绿码 测量体温 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