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别样春节” 说说你的年

2021-02-19 06:45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78997) 扫描到手机

一个大家庭在正月初一聚会,其乐融融。

“竹爆腊寒尽,桃符春事来”。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凝聚着每一个炎黄儿女的乡土情结,也是我们一年当中最精心准备、最具仪式感的时刻。

这个春节,在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为了遏制新冠疫情传播,众多城市建设者、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在青求学的莘莘学子……大家积极响应倡议,很多人停下回家的脚步,选择就地过年。

这个春节,我们有太多故事值得回味,更有特殊经历下,对新岁的无限期许和祝愿。本报2月9日头版发布征稿启事,请读者说说就地过年的“别样春节”。一些读者给我们投来了稿件,现摘登两篇,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过年感受吧。

团圆饭

文/图 马志丁

说话的工夫,春节到了。

春节对咱中国人来说,那可是意义非凡。当然,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来说,同样。

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有五个小家庭,也就是以5个兄弟姊妹为单元组成的小群体,每个小家庭都有三五个成员,各自其乐融融。在这座城市里,虽相互距离不到5公里,但因平日里都各忙各的,为生活、工作奔波着,就聚少离多了,平时有个什么家长里短的事儿,也根本无法聚齐,只能在微信群里“开会”。而到了春节就不一样了!大年初一上午,全家人吃个团圆饭、拜个年,一起唠唠家常,叙叙温情,便成为难得的雷打不动的“仪式”。这个仪式,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节骨眼一到,作为长子的大哥,提前订好了饭店,小饭馆里没有能坐得下一二十人的桌子,饭店的价格贵也只能如此。人齐了,菜开始上桌了,但都不着急吃。开始一家一家、一个人一个人地说几句过年话,汇报一下家庭的变化。尽管跟单位的茶话会似的,家庭成员们也乐此不疲。

而去年春节,这个小确幸却没能实现,尽管大哥早早订了饭店。因为遭遇疫情,只好退了订单。只能将大家庭齐聚一桌话希望的机会留在今年。我们就这样盼望着,跟孩子们盼压岁钱似的。

终于这天儿阴了又晴,新日历也启用了一段日子啦。心开始躁动起来。

可刚要踏上春节的节奏,不让大聚会的信息便铺天盖地地传到了耳朵里。这可愁坏了大哥,赶紧问问几家熟悉的饭店:桌是有,但菜不多,而且竟然多半是快餐,价格超贵!

快餐?一大家子人每人拿个分餐盘,脚跟着脚打饭,“这个给我来五块钱的。”“那个,少来点,加点辣椒”……这不和学校饭堂一样?大哥说:“咱们还是别去外面了。”

不去外面,大年团圆饭咋整,又要泡汤?文化人就是不一样,大哥大嫂立刻心生一计:在家吃呀!每家都做上拿手好菜,一道两道不算少,到点儿了,端到大哥家,桌子椅子全面铺张,相互品手艺。大哥大嫂还是很有号召力的,建议一经发出,便得到大家庭全员同意!那干就完了!于是小家庭都开始默不作声地忙活起来……

初一一大早,“寂静”了一年的大哥家一下热闹起来。那么大的空间突然显得十分局促了,在餐厅区域一二十口子人真有种摩肩接踵的感觉。除了二嫂外,大部分人没穿新衣服,只是把往日的衣服清洗了一下,但就是那样,房间里也还是大有“蓬筚生辉”之感,夹杂着嘻嘻哈哈地侃大山……

说好的一家端来个拿手菜就行了,二哥家竟用一个大塑料箱装了八大碗甜碗(用糯米、红枣、藕片、白砂糖等蒸做而成,很糯的一种家乡甜食),这可是大嫂的最爱,据说是大嫂给身怀做饭绝技的二哥亲自交待的:“你啥也不用拿,只做个甜碗就好!”得了指示的二哥二嫂,一下把大嫂说的“个”变成了“八”,直害得大嫂也笑着批评:“多费事!谁能吃得了呀,不浪费?”

三哥三嫂厨艺不算精,竟然也抱来了个高压锅。打开,我的天,香味扑鼻,小鸡炖蘑菇!

轮到我家了,还未等我嘚瑟,快嘴二嫂就喊起来,“老四媳妇心灵手巧,菜肯定差不了!快拿出来看看!”

媳妇就喜欢被戴“高帽”,立刻肆无忌惮地哈哈大笑起来:“哪有,嫂子,做得不好。俺家就做了四个!”话虽是这样说,其实媳妇很享受被人夸的感觉。

“我的天,四个!好!好!梅菜扣肉、卤鸡爪、土豆丝、蕨根粉。你看看这土豆丝跟线一样细!”大哥夸张的表情,让人不得不喝彩。

妹妹因为连上夜班,没来得及弄自家菜,就只好与大家一起夸赞大家的手艺。妹夫喊起来:“菜就不拿了!俺卖的坚果好,今天大家尝尝新进的品种。”

重头戏来了!大嫂作为当天的“东家”,可是忙坏了!大家却不管仍在厨房里忙活的大嫂和大侄女儿了,话题一下从餐厅转到客厅。客厅里已摆放了两个桌子,桌子上全是盘子,一二十个,盘子里当然全是拾掇好的菜!热的、凉的,鸡、鱼、蛋挞、青菜,想到的想不到的,全在!大家又开始感叹起来,“乖乖!忒多了吧!”“大嫂可累喽!”“大嫂得弄几天呀这是?”

娘赶紧补话,“三天前她就开始拾掇了。”

正说着,大侄女儿从厨房出来了,“烤串!热的,别烫着!”

话音未落,掌声就出来了!大过年的,竟然也能吃上烤串,怎不叫人感动!而大嫂还在忙活。大家赶紧让大嫂住手,“行了行了,摆不下了,没地儿放了!”

“好好!还有俩汤!”大嫂应和道……

终于,饭菜齐了,人齐了,较往年大不同的团圆饭开始了。但还不能动筷子!

“先给娘磕头!”大哥例行提议。娘在椅子上,面南背北坐正。儿子、孙子们在老人面前按序站开,跪下,起来,跪下,起来……

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到了。长辈们开始给小辈们挨个发红包,红包具体装了多少已完全没意义了,因为那一方鲜红的小红纸着实耀着了孩子们的眼。

“谢谢奶奶!”“谢谢大娘!”“谢谢婶婶……”

孩子们把手机塞进口袋,伸出双手客套着,脸上已绽开了花,但转而又将收到的红包“知趣”地交给了自己的妈妈。

“行了行了,吃饭吧。大家都等急了。”大嫂喊起来!“好。那我就先讲两句……”大哥就势应和起来。

别样的除夕

王泽彩

庚子鼠年的最后一天,天气晴朗,稍稍有点雾气,应该是多年春节最温暖的时节。

这个除夕极不平凡。经过一年多防控新冠疫情的努力,取得了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发展的双重胜利。齐心协力抗疫情,创新发展新格局,欢歌笑语迎新春!

一大早,我和家人一起去王哥庄赶集。今年春节假期乘公交免费,外地留青人员享受很多福利,不少景区对他们免费开放。“守护平安,就地过年”如沐春风,深入人心!车开得很平稳顺畅,沿滨海大道一路驶去,同向的地铁列车呼啸而过,载着归乡的人们回家过节。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多么美丽的风景线!

到王哥庄才发现街上行人稀少,根本就没人赶集。“去登崂山吧”“好!”第一站到了仰口,未作停留,又开车去青山垭口。右侧远处云雾缭绕,层峦叠嶂,奇石嶙峋。山坡上的茶园像梯田上镶嵌的珍珠,崂山茶逐渐成为当地人致富的主打产业,正向品牌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民宿旅游业也有了很大起色。这儿依山傍海,空气清新,海鲜美味和特色小吃很多,远近闻名的王哥庄大馒头远销到北京等地,也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门路。仰口浴场是一个美丽的沙滩海湾,沙质细软。一条小河从远处蜿蜒流入。

青山到了,一下车就感到一股清风迎面而来,心旷神怡。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牌坊门廊,这是去山下青山村的必经之路。沿着盘山公路望去,一大片红瓦屋顶错落有致。村落依山而建,由上而下落差估计有几十米。在蓝天大海和苍茫的山峦映衬下,红房子显得鲜艳夺目。

同行的是一对从市区来登山的年长夫妇和一个独行人。中年男子家在黑龙江,由于疫情没有回家过年。我们结伴而行,拾级而下,想去山下的太清宫。路边几株硕大的耐冬吸引了我们。或许是有些寒意,花蕾还没有完全吐露,树冠丰满张扬,叶子娇翠欲滴,花红叶绿,交相辉映。耐冬原是一种山茶花,是青岛的市花。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曾在此客居,著《聊斋志异》。崂山耐冬化绛雪,绿树红花相映红。冰清玉洁气自华,不折不挠琴岛人。站在树边欲折枝,花红娇羞待芬芳。

由于太清宫临时关闭,我们只好折回,拾级而上,到了观景平台。站在高处,太清宫一览无余,海岸光影一片,远处码头也清晰可见。对面远山的云雾不断后退升高,临近中午,太阳露出笑脸,亲吻这秀美的山川。迎客松迎风摇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站在高楼,一展歌喉。退休的那对乐龄是音乐爱好者,平时常在中山公园吹拉弹唱。男士指挥,看上去有点专业素养。女士和我们一起合唱《映山红》《红梅赞》《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歌曲。高潮时又合唱一首京剧《梨花颂》。歌声悠扬高亢,在旷野里回荡。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高歌之后我们沿着步行道返回市区,一路说笑,一路拍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畅游东海崂。崂山青松云妖娆,别样除夕分外舒。一百多公里环绕崂山的壮举在我心中激荡!《隽美崂山》的歌声依然在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