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史册:童第周倡建海洋研究所

2021-02-20 21:5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533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莱阳路28号,是栋三层的别墅,现在这里是琴岛通卡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楼,门口挂着张玺故居的牌子。这里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后来研究所搬到汇泉,此地随即成为张玺等人的宿舍楼。它的组建,蕴含着童第周等人的心血。大楼办公室里,童第周在显微镜前的身影,定格在学生心中。

20世纪60年代,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后左二:华罗庚,前右二:胡愈之,后右一:童第周。

1949年3月的一天,码头上,叶毓芬和曾呈奎翘首以盼。终于,一艘客船靠岸,童第周下船,奔向妻子和同事。赶在青岛解放之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童第周坚持回国。6月2日,他亲眼看到了五星红旗升起在信号山巅,亲眼看到了青岛解放的第一道曙光。

新中国成立,童第周更有了动力,他一方面忙着组织教学工作,一方面继续科研工作。“童第周每天清早站着吃两块点心,抹抹嘴就去上班,中午连午休也放弃了。“星期天”这个字眼,在童第周生活的词典中再也找不到了”(《童第周的故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童第周特别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的卵子发育研究等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享誉国内科学界。童第周从事文昌鱼研究,认为青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很适宜,这里是世界上少数产文昌鱼的地区之一”,杨洪勋说。

不仅如此,童第周还倡议为青岛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46年,山大要筹建海洋学院,计划分四年完成:先后建立海洋系、海洋研究所、水产系、水产研究所,结果海洋系没有成立起来,成立了海洋研究所,所长是童第周,副所长是曾呈奎”,杨洪勋说。在此基础之上,1949年10月26日,童第周和曾呈奎联名给中科院筹建人员陶孟和与竺可桢写信,提出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建议。在他们的努力之下,1950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海洋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莱阳路28号成立,童第周为主任,曾呈奎、张玺为副主任。

1964年,童第周(前左二)等在莱阳路28号合影留念。

1955年,童第周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兼任第一任所长。从此这个与海拼接的城市,终于有了专业研究机构,并吸引了大量人才。尽管研究成就卓著,童第周仍然在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他用自己的终身所学,带领学生走向生物学的深层研究领域。1951年3月,华岗就任山东大学校长,童第周任第一副校长,陆侃如为第二副校长,“可谓山大的三驾马车”,杨洪勋说,尽管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和科研任务,童第周仍坚持给学生上课,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他光辉的学术思想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克隆先驱:童第周传》的作者、就职于浙江社科院的俞为洁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童第周的科研条件都非常差,但他从不放弃。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显微镜前”。让俞为洁觉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童第周对生物科研的眼光一直很高远,“他坐在实验室里,却能看到世界的前沿,中国克隆技术,他功不可没”。

1957年,童第周正式调往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