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看了这些,你还敢浪费粮食吗?

2021-09-09 11:10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 (57526) 扫描到手机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今天的关键词是“节粮减损”。

9月9日-11日,一场世界级盛会——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举办。包括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印尼等二十国集团国家农业部长受邀进行线上发言。有关于“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话题,再次吸引全球的关注。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作为生活在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的山东人,手握“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王牌,守护着全国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粮食连年丰收,还怕粮食不够吃?

就在两天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中讲到,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内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

放眼全球,情况不容乐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粮食供应链遭受冲击、价格上涨、供给趋紧,近20个国家采取了粮食出口限制。据联合国报告,去年全球至少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是近五年的新高。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粮食损失、发达国家粮食浪费问题长期存在。

谈及节粮减损的重要性,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算了一笔账:

当前世界粮食年产量大约28亿吨,如果减损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2800万吨粮食的损失,可以多养活约7000万人。

我国粮食产量去年达到6.695亿吨,六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但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产后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接近粮食大省吉林全年粮食产量。如果我国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减少损失650万吨,按400公斤粮食一年一人计算,可以养活约1600万人。

这些沉重的数据,都指向一个残酷现实:一边是粮食高产下的损失浪费,一边是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之苦。粮食安全的天平,在失衡中持续摇摆。看了这些,你还敢浪费粮食吗?

看完数据,我们再来看看趋势。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直以来,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是全球普遍关注的话题。

重视粮食生产,更要高位谋划节约粮食。从长远来看,节约就是增产。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从国家层面看,“节粮减损”的决心,是一望而知的。

早在2013年,全国就开展了“光盘行动”,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提出要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等。

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要求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进自助点餐计量收费,减少餐厨垃圾产生量。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全国范围内掀起“舌尖上的节约”热潮。

此后,政策力度进一步“提档升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4月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工作方案》,推进食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八个方面共40条具体工作任务,采取全链条管理措施拧紧粮食“节流阀”。

就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开幕前几天,有关于粮食减损的部署,依然马不停蹄。

9月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主要工作常抓不懈的通知》,要求持续推进粮食机收减损。

9月7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透露,拟在山东潍坊设立国际粮食减损研发交流平台,开展国际节粮减损技术经验交流、创新和试验。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省,山东在节粮减损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自2017年起,山东将安全储粮纳入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对地方储备粮油储存发生较大、重大、特大事故的市予以扣分。

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建设,累计发放科学储粮示范仓98.8万个。能够在3—5年内保持粮食品质基本不变,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近5万吨,按市场价格测算,助农减损增收1.2亿元。此外,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烟农系列、登海系列等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的选育推广,让粮食安全“压舱石”更加稳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粮食节约,减少损失浪费,每个人都应是见证者、参与者。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有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单青 整理报道 策划 兰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