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胶东经济圈① | 五年出台超6个国家级战略聚焦区域经济背后 撬动胶东经济圈的支点在哪

2021-10-05 09:35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72432)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在近日举行的青岛市委党校第九期“山海观”论坛上,谈及“开放格局下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这一研讨主题,不止一位专家给出了这样的箴言。

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发展,则是关键。眼下,在山东政界、学界的朋友圈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从省级层面的推进决心,到各市执行速度,都可谓前所未有。今年4月1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进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强调,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市(以下简称“胶东五市”)财政、税务、文旅等部门已建立了常态化对接互动机制,各部门已牵头成立交通、科创等40多个联盟,签署50多个合作协议,一些关键领域的一体化重点任务已经落实落地。

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区域经济学博士蔡之兵看来,未来的区域竞争是组团竞争,作为“北方第三城”,青岛能否更上一层楼,发挥其增长极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可以影响山东以及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走势,甚至或将成为缓解南北差距蔓延势头的关键。

从三大半岛“出圈”到一体化“破壁”

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在我国东部绵长的海岸线上,自北向南分布着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雷州半岛,代表城市分别是大连、青岛和湛江。其中,山东半岛不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和活力更是早已在三大半岛中成功“出圈”。

据2020年经济数据,青岛市生产总值12400.56亿元,比上年增长3.7%,位列山东第一,全国城市第13位;大连市7030.4亿元,同比增长0.9%,位列全国第29位,湛江市GDP总量为3100.22亿元,同比增长1.9%,排名全国第86位。青岛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方面,都高于其他两座城市。

更何况,山东半岛不仅有青岛这个第一大经济体,山东省会济南在去年成功突破GDP万亿大关,烟台、潍坊、临沂等市也都杀入内地城市TOP50榜单。

所谓不进则退。接下来,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成功从三大半岛“出圈”的山东,如何实现更高层级的“破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谓恰逢其时。悉数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空间、区域发展方面出台的相关战略已经有十余个,仅从2017年至今不到5年的时间,就已经密集出台超过6个中央层面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1月,成渝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蔡之兵指出,一体化是国家意志,“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下,我们不能说区域发展、协调发展思想是最重要的,但是总书记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论述,出台的战略,召开座谈会的数量绝对是第一位的。”其背后,是为应对国际、国内地缘经济大变革挑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影响下,各国都在尝试保障自己的产业链空间安全,把传统循环体系下部分由海外其他国家承担的产业链环节,分布式寻求国内城市和区域承担。但是,产业细分之下这必然不是两三个大城市可以承载和完成的。比如,以光刻机为例,仅零部件就十万多个,核心供应商超过5700家。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区域核心竞争,一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组团竞争,一个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在蔡之兵看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不仅顺应国际大趋势,在国内层面来说,意义同样深远。近年来关于南北差距问题受到持续关注,有观点认为,如果扣除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南北差距其实并不存在。对此,他认为,如果从人均GDP的指标来看,南北倍差约为1.3,东西部差距更大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南北问题不存在,南北差距最明显的问题是蔓延。从去年各城市GDP排名来看,前十名只有北京一座北方城市,前20名只有5座北方城市。这其中,对于GDP仅次于北京、天津,为“北方第三城”的青岛来说,能否更上一层楼,发挥其增长极作用,带动胶东经济圈城市群发展,不仅对于山东和整个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意义非常,更可能成为缓解南北差距蔓延势头的关键所在。

深挖县域合作 带动胶东一体化“连锁反应”

今年8月,《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规划充分体现经济圈和各市特色,省会经济圈突出黄河特色,胶东经济圈突出海洋特色,鲁南经济圈突出农业特色,将实现强化分工合作,推动错位发展。这也意味着,继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一个实施方案加三个指导意见的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三圈”布局蓝图绘就后,承载着新格局下“带飞”山东半岛重任的三大经济圈进入了“施工”阶段。

三大经济圈中,胶东经济圈是无可争议的“最强天团”。2020年全国GDP50强城市中,山东有5座城市入围,依次是青岛、济南、烟台、潍坊、临沂。不难发现,其中有三城来自胶东五市。此外,从县域经济的角度来说,去年全国百强县榜单中,山东上榜13个,胶东经济圈占了9个。而在全国百强区排名中,山东全省10个上榜区中,6个来自胶东经济圈城市。

具体来看,2020年胶东五市GDP总量为31113.4亿元,胶东经济圈整体GDP增速约为3.7%,高于全省增速。作为胶东经济圈的“龙头”,2020年青岛反超无锡逼近宁波,实现生产总值 12400.56 亿元,GDP同比增长3.7%,跻身1.2万亿量级城市梯队。烟台和潍坊的经济增速均为 3.6%,其中烟台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16.42亿元,位列全国第25名;潍坊以5872.2亿元位居全国第39名,省内第4名;威海经济增速在五市中最低,为3.0%,低于全省增速,但仍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五市中经济体量最小的日照GDP增速最快,达到了3.8%,增速居全省第4位,总量突破2000亿元。

不仅经济实力超群,胶东经济圈在推进探索方面,也堪称“急先锋”。对此,青岛市发改委区域发展政策处处长王绍宗感触颇深。据其介绍,胶东经济圈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青岛,每个市派出一到两名同志全职脱产在青岛办公。办公室下设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十个工作专班,负责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具体工作,目前已经成立了40多个联盟,签署了50多份合作协议。“各部门互动来往非常频繁,人大、政协、财税、文旅各部门像走亲戚一样,随着一体化工作推进,比以前确实来往多了。”

这些推进成果之中,不乏可能带来连锁反应的“破题”之举。比如,五市人大正在推进协同立法工作,在全省尚属首试。又如,莱西市与莱阳市签署协议,正式合资成立山东省双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整合两市优质资源,加速莱西莱阳集聚发展。这是迄今为止山东省首个跨区域一体化的平台运营公司,迈出了胶东经济圈“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一步。

据悉,除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外,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等7个合作区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我们把县域作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县域一体化是潜力所在、优势所在,这八个合作区就是要为县域合作探新路。”王绍宗说。

“纲领性”规划亟待“操作点”

更大的发展,需要更大的坐标。跳出山东,对比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发展国家战略承载区,虽然能级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仅就发挥区域增长极作用而言,诞生于全新发展格局下的胶东经济圈显然需要更多“操作点”。

广东、江苏、山东常年占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前三。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第一名广东和第二名江苏均超过10万亿大关。随后是山东、浙江,分别是7万亿和6万亿矩阵的唯一存在,2020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129亿元,浙江为64613亿元。可以发现,TOP4的省份中,广东下辖列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9市,而江苏省、浙江省则全域列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范围,均有国家战略加持。那么,胶东经济圈作为山东半岛经济发展龙头,该如何增强自身增长极作用,帮助山东摆脱步步紧逼的浙江,走出“独立行情”呢?

有中科院学者提出,山东地处我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未来的山东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山东全省处于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城市群之间,也将大概率被虹吸,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洼地。

2021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也已经敲响警钟。上半年,青岛市生产总值为6539.21亿元。反观与青岛同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且去年GDP位列青岛之前的浙江副省级城市宁波,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40.6亿元。如果对比2019年、2020年同期数据,青岛分别为6552.72亿元、5514.73亿元,宁波分别为5417.2亿元、5487.2亿元。也就是说,宁波一反前两年上半年落后的“常态”,在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了对青岛的反超。考虑到经济数据主要放在下半年的偏好,今年青岛想要在全年数据上“踏平”宁波,概率已经不大。更不要说,浙江还有城市GDP排名全国前十的省会杭州。

对于握指成拳的胶东五市来说,如何乘势抢抓区域发展机遇?不少专家认为,《规划》需要在操作性上更加丰富。同时,要警惕“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规划弊病,为区域一体化完善补偿机制、利益分成机制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目前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处于起步阶段,跟长三角、京津冀等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王绍宗介绍,为了让规划落实,相关部门搭建了“1+N”体系,一就是《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是纲领性的规划,下一步需要N来支撑,就是N个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重大课题。同时,着眼胶东经济圈县域经济的优势和潜力,在县域合作方面,高水平建设双莱一体化先行区已经报请省里审批,争取成为全省第一个示范区。此外,还将通过出台胶东经济圈县域合作方案,以小试点带动大区域协作。

而对于规划如何走转、走实,更具产业可行性,蔡之兵则借用了昆山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经典案例,给出了青岛更为形象的建议。如今,全球每生产十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昆山造,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昆山。如果回溯当年昆山规划产业链布局时的操作,有一个经典场景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昆山当时的市领导曾把笔记本拆开,将数百个零部件摆在桌子上,逐一研究能做哪个,还不能做哪个,缺哪个就重点招商引资。“也就是说,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有了纲领性的规划之后,下一步必须把产业链上下左右研究深入,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细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