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胶东经济圈②|“小巨人”科创力大比拼,山东跌出“五强”背后,制造业崛起的“流量密码”在哪?

2021-10-06 09:47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60865)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今年8月,《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宣告山东经济发展正式进入“圈时代”。

  三大经济圈犹如三驾战车,牵引着山东半岛破浪前行。这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42.5%、身负“排头兵”重任的胶东经济圈该如何集中“火力”,打响“第一炮”,备受关注。

  统计显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以下简称“胶东五市”)工业总产值过 4 万亿元,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大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内占比过半......数字背后,彰显了胶东五市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面对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制造业会成为带飞区域经济的那张“王牌”吗,在与其他地区的竞速比拼中,又呈现出了怎样的特点和难点。风口财经记者就此与多位企业界、学术界人士进行交流采访。

       家底雄厚 国潮品牌国际大牌争相寻求“胶东制造”

  众所周知,本是农业大省的山东,制造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向强,自改革开放以来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目前,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已经是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省份之一。作为沿海地区,胶东五市承接开放红利,拥有全部41个大类中的40个大类,工业产值超过4万亿元。厚实的制造业“家底”让胶东经济圈成为了供应链后端企业发展壮大的“乐土”,不断助力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上游“玩家”。

  2016年成立于杭州的美妆品牌花西子,创造了成立三年年销售突破30亿元的业界“神话”。其之所以能迅速出位,极具国风元素的IP包装设计可谓是一大利器。比如一款同心锁造型的口红产品,不少消费者在网络留言称赞包装“绝绝子”,甚至打算用完产品后,留作“艺术品”收藏。而少有人知的是,这些被消费者视为“艺术级”的产品外包装组件不少都来自青岛城阳的一家饰品设计研发及加工制造企业。

  “在产的订单主要包括挂坠、别针等美妆产品装饰用配件。”企业负责人张玉武告诉记者,除了通用配件,双方还在就新品线的设计开发进行沟通。此外,另一家同样在电商渠道做的风生水起的深圳小众时尚饰品品牌KVK,也与他们建立了电镀加工的合作。而且,这两家客户都是主动上门谈合作。

  作为浙江、深圳企业,是何让花西子、KVK等品牌放弃近在咫尺的同省饰品产业集聚区义乌、广州,而选择跨省北上寻求“青岛制造”?“我们有常年服务国际时尚品牌饰品研发设计和加工生产经验,这些与客户注重品质,寻求中高端产品的需求相吻合,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在张玉武看来,青岛作为与义乌、广州并列的国内三大小饰品加工制造基地,供应链完善程度无需多言,大到电镀工厂,小到一根装饰链条、一粒亚克力彩珠的供应都可以就地获得“最优解”。同时,借助早期最先承载韩资饰品产业转移优势,青岛有更好的工艺、人才、研发能力积累。在产业纷纷转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供应链与生产力优势的叠加,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上市公司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某种程度上说,最能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截至目前,胶东五市共有上市企业184家,占全省的51%,今年新增上市公司16家,拟上市企业储备充足,现在会或交易所在审25家,证监局辅导52家,全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227家,形成了上市工作“培育一批、辅导一批、排队一批、上市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向深交所提交上市申报材料。根据其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成套养殖设备制造商和养殖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而从其说明书公示的前五名供应商采购情况来看,全部来自山东地区,其中有四家集中在胶东经济圈城市。

  公司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田满昌告诉记者,企业生产模式是外加工后到公司整合、发货,因此对于供应能力、距离等要求比较高。胶东地区有工业基础,注塑、冲压等加工制造业发达,形成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同时,为传统工业提供配件服务的厂家资源丰富。对于企业而言,效率高、成本低、保障能力强的区域供应链优势十分明显,“我们大量的供应商都集中在胶东一带”。

  供应链的稳定高效无疑为企业业绩兑现提供了强大支撑。说明书显示,在保持华东地区收入增长的同时,大牧人其他区域收入增速明显,华中、西北地区2020 年度较2019年度分别增长了174.56%、633.51%。

  不止青岛,不止本土企业,胶东经济圈城市优质的制造业营商环境,不断吸引着全球企业的目光。全球三大EMS企业之一的捷普公司有100多家工厂分布在世界各地。美国捷普公司执行副总裁兼EMS(电子制造服务)集团首席执行官迈克·洛帕尔科坦言,威海已建成打印机配套齐全、综合营商成本最低的产业生态,这使得他们在威海高新区的工业园仅用120天就建成了符合美国FM标准的超一流厂房,这在捷普全球厂房中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原材料、物流、防疫以及用工等企业运营难题也都得到了高效解决,威海的打印机产业链率先在全中国实现复工复产,这些都让企业看到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

       后劲不足:专精特新“小巨人”科创力排名山东跌出前五

  家底雄厚的同时,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科创力是否够“硬”呢?答案仍然有待观察。

  事实上,2018年以来,山东省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时间表,开始书写高质量发展大考下的新旧动能转换“山东卷”,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先锋,几年来胶东经济圈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可圈可点。例如,山东7个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等 4 个集群出自胶东经济圈的青岛和烟台。

  不过,区域经济发展是一场竞速赛,视野理应跳出山东半岛。相较长三角、粤港澳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想要超越,胶东经济圈必须更快、更强。采访中不少企业经营者告诉记者,现在传统产业、场景信息化改造升级的趋势已经肉眼可见,涉及到通用件供应、外协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山东地区供应商实力明显,但是在涉及诸如信息化改造的技术和硬件方面,则仍是以长三角、珠三角供应商为主。“比如我们行业经常需要的一些前端识别硬件代加工,目前多来自浙江、四川等地的一些企业,从产品质量和工艺角度来说,山东地区缺少优质的供应商。”一位软件技术服务商告诉记者。

  当然,地区间产业分工不同、发展思路各异,互通有无本是寻常。但是,产业供应链短缺,特别是新兴产业供应链短缺背后更为紧迫的问题是,可能产生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创新后劲不足。事实上,不止胶东地区,在整个山东,制造业市场地位与科创力“倒挂”的现象已经出现。

  据《科创板日报》统计,在工信部累计公布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85家“小巨人”企业已在科创板上市,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26%。也就是说,主导产品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专攻“硬科技”,解决当前国家发展“卡脖子”难题的科创板的重要生力军。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从数量上来说,山东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8家,位居全国第三,浙江、广东分列一二位,分别为475家、433家,江苏省则以289家位居第四。如果跟内地31个省区市GDP排名交叉对比可以看出,山东位次不变,GDP排名第四的浙江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方面逆袭居首,而广东、江苏均较其GDP位次下滑。

  数量固然重要,但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说,科创力更应珍视。这其中有一个重要指标,便是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

  根据智慧芽发布的《202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利能力和科创能力报告》,现有小巨人企业专利申请总量为48.18万件,平均每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98件;有效发明专利量6.57万件,平均每家企业有效发明专利量约13件;软件著作权共5.56万件,平均每家企业拥有软件著作权约11件。

  从区域来看,有效发明专利量前五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和上海。按照区域内每家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利量来看,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和海南。如果进一步细分到区,有效发明专利量排名前10的区划分别是,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上海浦东新区、成都武侯区、广东东莞、广州黄埔区、深圳宝安区、合肥蜀山区、北京大兴区和上海闵行区。

  可以发现,山东在有效发明专利量的多个维度明显落于下风,已经难觅踪影。而广东、江苏、浙江等长三角、珠三角省份排名依旧居前,区域优势明显。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科创力不足,也让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承压明显。9月10日,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再进一步,正式提交注册。作为行业内最大的非晶合金薄带供应商,青岛云路的招股说明书多次对其技术创新给出“风险提示”。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注册稿),如果公司不能持续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有效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则公司产品价格、毛利率及市场占有率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同时,说明书还显示,此次8亿元募集资金中,将有1.5亿元用于产品及技术研发投入项目。

  虽然身为“行业老大”,但青岛云路并非杞人忧天。说明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 156 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 96 项。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352项、181项。其在非晶、纳米晶行业的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安泰科技同期披露的专利权数量为515项。也就是说,企业部分指标不仅大幅落后于同行业均值,也落后于竞争对手。

       专家观点:未来城市产业竞争离不开数字、信息与汽车

  那么,作为山东半岛“排头兵”,胶东经济圈如何找到新发展格局下的制造业“流量密码”,解决后劲不足?

  《规划》提出,瞄准世界 500 强、中国企业 500 强和民营企业 500 强,引进世界一流综合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 创新型总部,培育一批世界级头部企业和新经济企业总部。发挥龙头企业“以大带小”作用,联合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而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区域经济学博士蔡之兵看来,在此之前,应先找准具体产业。他指出,从每一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变革来看,都伴随着产业转型,这其中总有一些城市成为获胜者,也有一些城市成为牺牲者。例如,2008年国内第三次发展方式转型,东莞、重庆、成都积极进行产业转型脱颖而出。“当然也有城市没有及时调整,比如中山市,以前是广东‘四小虎’,现在已经排第九了。”

  他认为,眼下正在经历第四次变革,也就是发展模式转型,这一次转型带来的冲击非常大,要求发展思路、主导产业、城市规划、建设都要发生重大改变。对于胶东经济圈来说,特别是核心城市青岛来说,应当抓住机会,稳住目前在GDP全国城市排名第13位的同时,努力争取进入前十。因此,选对能形成规模带动效应的产业也就尤为关键。他同时表示,对于未来城市产业而言,无论做什么,想要形成竞争力离不开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汽车产业这些要素和领域驱动。

  事实上,《规划》已经将海洋产业作为胶东经济圈的“主攻方向”,具体包括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现代渔业等产业。

  在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程国有看来,目前来说,海洋产业的确是胶东经济圈区别于长三角、珠三角及内陆地区的一个差异化特色。但是,想要形成规模优势、集群效应,必须先克服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空间“重构”。“例如在城市集群效应方面,中国发展最好的是珠三角城市群,地级市平均距离约 40-50 公里,形成了巨大的城市集群效应。其次是长三角城市群,地级市平均距离约 70-80 公里,形成了较大的城市集群效应。而胶东经济圈相邻地级市平均距离太远,约为150 公里,是珠三角的 3 倍、长三角的 2 倍,没有显著的城市集群效应。”他建议,可以通过将相邻区域升级为地级市的方式,让胶东半岛地区相邻地级市平均距离降低到 60-70 公里,从而提升城市集群效应。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谭晓岚则从开放发展的角度指出,地理空间上胶东经济圈一手接东北、一手连东亚,距离韩国、日本等东北亚经济中心最近,处于东北亚对外开放最前沿,这实际上形成了孕育全球经济发展强区的天然基础,一旦能够通过国际间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突破区域空间阻隔,形成更为便捷的交通通道,无疑将为胶东经济圈的腾飞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不过他也同时指出,一体化最大的困境并不是外部,而是内部,关键在人、在心、在理念的转变。眼下,胶东经济圈城市之间应当摆脱传统农耕思想、圈子文化的影响,形成团体协作,专注于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完善资本、人才、技术等引进政策,为区域产业的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