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发布 一文了解

2022-01-19 10:54 北京日报客户端阅读 (66851)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发布,一文了解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分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7册报告,全面总结北京冬奥会近7年筹办成果所转化形成的冬奥遗产,从奥运遗产的视角全面阐述了冬奥筹办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长期收益、对主办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积极贡献。

各分册主要内容如下: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遗产报告(2022)》

体育遗产是北京奥运会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遗产。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对中国冰雪运动普及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冬奥筹办6年来,大众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冰雪运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快速推广,残疾人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冰雪运动竞技水平跨越式提升,各类冰雪运动赛事蓬勃开展,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加快供给,冰雪运动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冰天雪地汇聚了人山人海,一颗颗冰雪运动的种子,正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冰雪运动在中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绽放出了最绚丽的色彩,“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逐步走向现实。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自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24.56%,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本次发布的报告主要介绍从2015年7月31日申办成功至今,北京冬奥会在大众、青少年、残疾人冰雪运动,以及冰雪运动竞技水平、赛事、场地设施、人才队伍等七个方面所形成的重要体育遗产成果。

大众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推动下,中国各级政府不断优化冰雪运动发展政策环境,调动各方资源力量,组织开展“全国大众冰雪季”等冰雪活动,推动冰雪运动突破季节和地域限制,积极发展冰雪旅游,开发线上冰雪运动,推动大众冰雪运动快速普及发展。其中“全国大众冰雪季”从2014年起已经连续举办7届,从第一届时的10个省市区参与已发展到覆盖31个省区市和超过全国一半的地级市,参与人员规模从2014年的1000万人次左右上升到第七届时的近亿人次,已成为传播冰雪文化,推广冰雪运动,激发群众冰雪运动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平台。

冰雪运动在青少年中快速推广。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是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关键一环,也是筑牢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根基的重要支撑。北京冬奥会筹办以来,深入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截至2020年10月,全国范围内已认定并命名835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大力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截至2020年,全国冰雪特色校已经达到2062所。推广冰雪运动旱地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校外广泛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冰雪活动,为青少年上冰上雪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北京市石景山区电厂路小学真冰壶场地,专业运动员介绍冰壶运动

残疾人冰雪运动广泛开展。2015—2020年间,我国残疾人群众性冰雪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项目种类逐渐增加,形成了以“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为龙头的品牌活动,截至2020年已举办5届,参与单位由最初的13个省区市发展至26个。冬季残奥项目竞技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的冬残奥项目由两个大项拓展至六个大项,截至2020年,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59项国际冬季赛事,获得38枚金牌,特别是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队获得金牌,实现冬季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同时,奥林匹克教育和残奥教育在特殊教育中有效推广,残疾人冬季运动设施日趋完善。

冰雪运动竞技水平跨越式提升。我国以冬奥备战为牵引,坚持固强补弱,优化冰雪运动竞技项目布局,推动专业运动队建设,强化后备人才培养,取得初步成效。国家队实现全项目建队,截至2018年底,组建31支国家集训队,覆盖北京冬奥会全部109个小项,运动员和教练团队共有近4000人,比平昌冬奥会周期同比增幅约7倍。竞技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著,2015—2020年,参加全国性冰雪运动比赛注册运动员人数实现翻番,从5111 名增长为11398名。国内冰雪运动竞技水平显著提升,国家队奖牌总数已由2015年的42枚增至2019年的69枚,其中雪上项目的奖牌总数增幅更是接近翻番,由2015年的16枚攀升至31枚。

冰雪运动赛事蓬勃开展。随着冬奥筹办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类冰雪赛事数量逐年增加,规格也不断提升,不仅为国内冰雪运动员成长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也在冰雪运动推广与普及、带动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提升中国冰雪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专业性冰雪运动赛事遍地开花,从2015到2016赛季的45项增长至2018至2019赛季的77项。同时,国际冰雪赛事纷纷落户中国,如2019年,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积分赛和国际雪联中国轮滑世界杯落户北京。青少年冰雪赛事方兴未艾,赛事体系渐趋完善,2018至2019赛季中,全国青少年冰雪赛事超过30项。

21-22赛季速度滑冰世界杯美国站:中国队出战男子团体追逐赛

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加快建设。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对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供给提出了新的更大需求。以冬奥筹办为契机,各级政府制定实施冰雪运动场地设施规划,分类明确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要求,加大公共资源调配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着眼扩大增量、提高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动建设了一批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到2021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41%。同时,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按照充分利用现有场馆,新建场馆与区域和城市长期规划相统一的理念,既注重满足赛时需求,又提前谋划了场馆的赛后利用,赛后将成为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持续助力区域长期发展。

冰雪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我国各类冰雪运动人才数量不断增长,冰雪运动裁判员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全国冰上运动项目国家级裁判员从64名增至357名,国际级裁判员数量从6名增至106名;雪上运动项目裁判员数量从108 名增至523名,国际级裁判员数量从18名增至25名。群众性冰雪运动组织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12月份,我国正式注册的各级冰雪运动社会组织共有792个,其中国家级协会8个,省级协会32个,其他冰雪运动社会组织752个,是2015年冰雪运动社会数量的2.89倍。同时,北京冬奥组委会同相关单位提前进行顶层设计,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符合现实国情的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助力北京冬奥会筹办。

“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技术官员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引领下,我国冰雪运动普及与推广不断深入,冰雪运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和潜力。赛后中国将持续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增强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动能,最大化发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综合效应,持久造福广大人民。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经济遗产报告(2022)》

本报告为北京冬奥会赛前报告,重点介绍从2015年申办成功至今在冰雪产业、科技冬奥、市场开发三个方面形成的遗产成果。

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产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在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带动下,中国冰雪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冰雪场地设施快速增长,到2021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41%;冰雪赛事蓬勃发展,2018-2019赛季全国冰雪赛事达75项。北京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国际赛事纷纷落户中国;冰雪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20-2021雪季冰雪旅游人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截至2019年,全国各地在建及拟建的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园区及小镇接近20个;冰雪会展业快速发展,形成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冰雪会展品牌。

2018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

科技冬奥成果丰硕。为提升北京冬奥会办赛水平,从筹办伊始,就确定了以科技创新赋能冬奥的思路,科技部会同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河北省、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成立科技冬奥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设立并组织实施“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截至2021年11月,已启动80个重点项目。专项启动以来,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等关键场景,已有37个项目的112项新技术成果在测试赛中落地应用,并将服务北京冬奥会赛时运行。这些成果通过北京冬奥会各场景的应用示范,进一步创新完善后,将更多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运行各个领域,形成丰富的科技冬奥遗产。

国家体育馆场馆仿真系统

市场开发助力中国企业发展。北京冬奥会市场开发工作从2017年2月正式启动以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参与,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筹集必要的资金、物资、技术和服务保障。已签约45家赞助企业,包括官方合作伙伴11家、官方赞助商11家、官方独家供应商10家、官方供应商13家。市场开发为中国企业增强实力、走向世界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将北京冬奥会品牌价值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实现共赢发展。2018年7月特许经营计划正式启动,截至2021 年底,先后开发16个类别的5000余款特许产品;在北京、河北、西藏、新疆等19个省区市开设190余家特许商品零售店,在280余对高铁列车上设置覆盖 31个省区市的特许商品销售渠道。特许商品成为冰雪运动宣传展示平台,彰显北京冬奥特色。

张家口市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内一造雪机生产企业

北京冬奥会已经在带动冰雪产业和区域发展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将为2022年及其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奥运红利,创造更大的辉煌。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社会遗产报告(2022)》

本报告为北京冬奥会赛前报告,重点介绍北京冬奥会筹办六年多来,在奥林匹克教育、冰雪进校园、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和包容性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社会遗产成果。

奥林匹克教育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大力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评选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835所。广泛组织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开展《冬奥达人答》、“我心中的冬奥吉祥物”等以“冬奥”为主题的知识普及活动和文化创作活动。积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国际交往,举办“我的冬奥梦”冬奥小记者国际营、“共迎未来”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等活动,搭建中外青少年国际交流和展示平台。创新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成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进一步扩大国际奥林匹克人才培养和奥林匹克研究。

古城第二小学分校何云校长与孩子们一同欣赏“小海豚的冬奥创想”作品

校园冰雪运动蓬勃发展。围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将冬季运动项目纳入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冬季健身运动,熟练掌握一至两项冬季运动技能。开展“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及冰雪进校园系列活动”“张家口市万名中小学生冰雪体验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冰雪活动,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爱和参与冰雪运动。因地制宜,创新推广校园冰雪运动“旱地化”模式,开展轮滑、陆地冰壶、旱地冰球等旱地化运动,创办“全国青少年夏季滑雪挑战赛”,带动青少年四季滑雪运动普及推广。截至2020年,全国共认定“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62所。

张家口市首届学生冰雪运动会雪地冰壶项目

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带动下,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日益高涨,截至2020年底,“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43.6万人,其中助残志愿者达13万人。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全社会报名积极踊跃,报名人数达115万。建立了由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组成的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为冬奥会主办城市留下宝贵的志愿服务人才遗产。创新制定北京冬奥会观众服务标准体系和志愿者激励指导意见等规范标准,形成可传承与借鉴的冰雪运动志愿服务规范与标准,带动北京市修订《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以冬奥为纽带的国际交流不断。以北京冬奥会为媒介,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沟通协调,选聘37名外国专家、引进207名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筹办工作中来,在场馆设计、赛道建设、竞赛组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与冬季运动强国的交流合作,通过聘请高水平教练、赴国外训练、引进先进技术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我国冬季运动的发展水平和办赛能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活动中融入北京冬奥会元素,提升北京冬奥会影响力。

全社会扶残助残局面巩固发展。为使残疾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出行更加顺畅、生活更加便利,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国家和主办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举办“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等系列活动,引导残疾人参与冰雪、乐享冰雪。北京、张家口两地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条例和方案,从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信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大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北京市666家“温馨家园”充分发挥残疾人综合服务阵地作用,累计服务残疾人391.4万人次;张家口市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服务工程,完善和提升无障碍服务保障。全社会尊重和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包容性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助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全国大众冰雪季”等群众性冰雪活动持续举办,冰雪设施建设完善,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冬季锻炼,全民开启“四季健身”的模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逐渐成为公众生活方式。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常驻人口的50.18%。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环保行为,启动“绿动冬奥”青少年公益行动,培育环保意识。全面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社会文明行动计划》,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人人都是东道主”文明社区建设活动、“冬奥有我”窗口文明服务活动等一系列社会文明提升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树立主办城市的文明形象。

“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为中国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全面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了全社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丰厚的冬奥遗产成果将持续推动社会进步,进一步助推改革开放,促进文明对话与交流合作,增进世界各族人民团结和友谊,使全世界更加相知相融。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文化遗产报告(2022)》

本报告为北京冬奥会赛前报告,重点介绍北京冬奥会筹办六年多来,在冬奥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文化遗产成果。

冬奥文化设施增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冬奥筹办的带动下,建设了一批冬奥文化设施,夯实了冬奥文化的传播基础。至2021年底,全国建设冬奥文化广场43个,遍布十九个省区市,为广大市民感受冬奥、参与冬季健身提供了平台;一批冬奥社区的建设使冰雪运动走近百姓身边,提升了社区人文环境;“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分别在三赛区设立,以“奥林匹克”品牌为纽带,为城市增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带动地区整体体育文化旅游业发展;设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构建高端奥林匹克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建成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和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为冬奥文化研究基地和传播窗口。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

冬奥文化活动普及冬季奥林匹克文化理念。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以主办城市为中心,以体育为主题,以文化为内容,充分利用筹办各个重要节点,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冰雪和冬奥文化活动,形成“全国青少年冰雪文化艺术创作大赛”“全民冰雪公开课”“中国冰雪大篷车”等系列品牌文化艺术和知识传播活动,促进了冬季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办城市以“冬奥”为主题,举办系列春节文化活动和长城文化活动,使冬奥文化、冰雪文化与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和长城文化有机融合,彰显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特色;“北京2022冬奥文化全球行”“中国红·点亮2022”等一系列国际交流和海外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体育交流,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古城第二小学分校的孩子们展示冰雪主题绘画作品

冬奥文化产品展示中国特色、传递中华文明。冬奥系列文化产品的设计创作,生动体现了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带动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火炬、吉祥物、体育图标、奖牌、色彩系统和核心图形等一系列冬奥形象标识,突出冰雪主题、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发展的时代文化精神。一大批冬奥歌曲、电视栏目、短视频、影视作品的创作,促进了冬奥文化的传播,提升了文化艺术创作水平。冬奥特许商品成为传播冬奥文化的载体,16类5000余种冬奥特许商品的设计、研发和销售,不仅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支持冬奥的热情,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冬奥音乐作品征集活动

冬奥媒体宣传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新闻宣传有效传播了中国声音。官网矩阵融合21家资讯类和境内外社交媒体,全面、及时、准确地宣传冬奥筹办进展,推动冬奥网络宣传持续升温;发挥官方出版物作用,传播特色冬奥声音;“北京冬奥宣讲团”截至2021年12月开展370场系列宣讲活动,线上受众超过1亿人次;“全球之声”海外电台在17个国家19座城市通过10种语言发布冬奥筹办进展,传播冬奥声音。媒体转播在转播技术、信息处理和输出方面积极创新,创建多元化转播体系,通过智能化和新媒体创新转播形式,提升观众体验,整体提升我国大型活动和赛事媒体转播水平;通过“转播培训项目”和“奥林匹克信息服务”计划培养了一批专业转播人才和青年体育记者。

北京冬奥宣讲团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有力促进了全社会奥林匹克文化、冰雪文化的普及推广,推动形成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冬奥会后这些遗产成果将持久地发挥作用,成为国家繁荣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环境遗产报告(2022)》

北京冬奥会筹办七年来,遵循绿色办奥理念,加速主办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步伐,广泛开展碳减排和碳中和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进行可持续管理体系创新,全面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本次发布的环境遗产报告主要介绍从2015年7月31日申办成功至今,北京冬奥会在生态环境、低碳奥运、可持续性管理三个方面所形成的重要遗产成果。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自2015年申办成功以来,京津冀及周边省市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施治气、治沙、治水攻坚战,采取一系列精细化防控措施,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气环境显著改善,北京市和张家口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由78微克/立方米和3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和23微克/立方米。赛区及周边风沙问题获得有效治理,北京市和张家口市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1.6%和37%增长至44.4%和50%。京津冀地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提高,北京市污水处理率由87.9%提高到95%,张家口市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占比由70%提高到100%。积极实施山地赛区保护和生态修复,形成了生态赛区、森林场馆的良好形态。

夏季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低碳奥运树立典范。全面推进低碳管理,进行低碳场馆创新示范,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制冷剂;推动新能源车辆的普及应用,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广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依托±500kv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和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实现全部场馆常规电力需求100%由绿色能源供给;采取行动推动碳中和,实施林业碳汇 捐赠和涉奥企业碳汇捐赠示范,推广碳普惠制,搭建面向公众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

张家口洋河流域,远处山峰布满光伏发电设施

可持续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建立具有北京冬奥会特色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实现奥运筹办全过程、全领域的可持续性融入和管理,为规范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可持续性工作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在全社会推广普及可持续理念,通过持续开展各类教育和宣传活动,提升了公众对于冬奥可持续的参与度,促进了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

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

北京冬奥会在筹办过程中,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践行奥林匹克运动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6年多的筹办,已形成诸多北京冬奥会环境遗产。这些奥运遗产为北京冬奥会打下了美丽中国底色,我们相信,未来这些奥运遗产还将长期发挥其绿色效益,持久造福广大人民。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发展遗产报告(2022)》

本报告为北京冬奥会赛前报告,重点介绍从2015年申办成功至今,北京、延庆、张家口、首钢园区在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城市发展遗产成果。

“双奥之城”—北京。北京是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2008年北京奥运会形成了一大批宝贵的奥运遗产,有力支撑了后奥运时期首都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冬奥会传承利用2008年奥运会遗产,充分发挥筹办带动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速了北京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双奥全面推动体育事业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升了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使锻炼健身成为了时尚。北京冬奥会带动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激发全民健身热情。2016-2020年全市冰雪运动参与人次累计达2480万,202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50.18%,超过1000万人。双奥推动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北京奥运会推动首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38.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542.4亿美元。北京冬奥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5万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3.6万亿元。双奥促进奥运元素融入城市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推动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普及,10万名赛会志愿者,共170万名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大批体育场馆遗产,在赛后得到了可持续利用,产生良好社会经济效益。北京冬奥会进一步加大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的传承传播,截至2020年,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43.6万人,比2008年增长161%;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遗产,打造6个双奥场馆,同时新建场馆超前谋划赛后利用,未来持续助力区域发展。双奥大幅改善生态环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实施14个阶段的大气治理,北京市全年好天气比例从1998年的27.4%上升到2008年的74.9%。北京冬奥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大气、绿化、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PM2.5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O₃)浓度分别为33微克/立方米、149微克/立方米,首次同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项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双奥加速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动北京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新高度,城市道路总里程由2001年的13,891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20,754公里,轨道交通数量由4条增加到8条。北京冬奥会推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开通运营,轨道交通数量达到24条,总里程达到727公里。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最美冬奥城”—延庆。延庆区作为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之一,借助北京冬奥会筹办的重要契机,紧紧围绕“最美冬奥城”这一定位,通过推动“世园”“冬奥”“长城”三张金名片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6-2020年旅游收入累计达到323亿元,同比增长30.3%。在冬奥筹办的影响下,延庆区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由2015年的61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31微克/立方米,下降49.2%。形成了3条高速、1条高铁、1条市郊铁路的对外交通网络。建设延庆体育科技创新园,氢能创新产业园、无人机产业园建设速度加快。赛后推动建设“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以“奥林匹克”品牌为纽带,打造冰雪赛事和全民健身的新平台,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延庆妫水河

“体育之城”—张家口。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张家口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冰雪经济和绿色产业拉动就业、助力脱贫,12个贫困县区、1970个贫困村、9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截至2020年底,张家口冰场雪场达29个,2020年-2021年雪季结束,累计参与冰雪运动人次突破500万。建设“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将推动冰雪运动再上新台阶。冰雪装备制造发展迅速,规划建设了两个占地3000亩的冰雪产业园,先后引进了一批国际知名冰雪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张家口。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净土四大行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京津冀地区最好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升级,张家口全面跨入高铁时代,京张高铁、崇礼铁路、张呼高铁、张大高铁“四驾马车”齐发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其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张家口交出了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和带动本地发展的两份优异答卷。

2021赛季全国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邀请赛在张家口举行

“城市复兴新地标”—首钢园区。首钢园作为百年钢铁企业的厂区,从服务保障奥运、落实国家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出发,实施整体搬迁调整,将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北京冬奥会筹办紧密结合,着力推进“四个复兴”,建设“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等一批冬奥相关设施的建成使用,成为首钢园区最亮眼的冬奥遗产。以冰雪运动为特色的国际级体育赛事、品牌发布会、高端论坛等活动举办,推动着首钢园区体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文化遗产特色名片。首钢园区充分利用充满时代感的工业遗存,打造三高炉、秀池等特色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结合科技冬奥,科技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工业遗存与首钢文化相融合,打造具有时代感的工业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打造绿色生态园区。首钢园依托山、水、后工业景观等独特优势,打造绿色生态空间。园区规划、建设充分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以建设“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为契机,打造西部山、水、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创新典范。

首钢园

“一旦奥运城市,永远的奥林匹克之城”,奥林匹克给主办城市带来巨大变化,留下永久烙印,奥林匹克精神将为城市发展增添持久活力,北京冬奥会丰厚的奥运遗产也将长久造福城市、造福人民,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区域遗产报告(2022)》

北京冬奥会筹办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自筹办伊始,北京冬奥组委与主办城市一起,研究制定与区域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遗产计划,着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推动交通、环境、产业等领域协同发展先行先试,既有力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筹办,又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牵引作用。冬奥筹办六年多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形成了筹办工作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协同提升的局面。本报告主要介绍从2015年7月31日申办成功至今,北京冬奥会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脱贫攻坚六个方面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所形成的重要遗产成果。

交通基础设施相连相通。加速建成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其中京张高铁的开通使北京到延庆仅需26分钟,到张家口仅需50分钟。京礼高速的开通使延庆赛区至张家口赛区的转场时间由原先的两个半小时缩短到了50分钟,也使自北京六环至张家口赛区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一半时间。

京张高铁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以治气、治沙、治水为重点,区域环保一体化加速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5年至今,北京市和张家口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由80.6微克/立方米和34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和23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1.6%和37%增长至44.4%和50%;北京市污水处理率由87.9%提高到95%,张家口市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占比由70%提高到100%。

河北张家口的蓝天绿水

产业发展互补互促。以冬奥筹办为契机,京张两地立足功能定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冬奥+产业高速发展。目前冰雪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绿色可再生能源示范应用取得突破,氢能产业、大数据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张家口高新区、宣化区建2个各占地200多公顷的冰雪产业园。

张家口氢能产业园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冬奥筹办为契机,京张地区加大在通信设施、住宿餐饮、医疗服务、教育等多方面的投入,并建立健全协同共享的机制,努力推动和实现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冬奥公共服务已提前呈现出显著的遗产效应。其中以冬奥医疗保障为支撑,京张共建北医三院崇礼院区。此外,在延庆推进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建设。

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延庆区冬奥医疗保障中心)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初见成效。作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京张两地紧抓冬奥机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大力推动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获得积极成效,为赛后持续带动区域一体化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张家口奥林匹克颁奖广场先后获得奥林匹克命名正式批复。

冬奥筹办带动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延庆区和张家口市紧抓冬奥筹办这一历史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富民,开展京张对口帮扶,推动体育+扶贫就业,大幅改善了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使当地群众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截至2019 年底,张家口市12 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19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北京冬奥会筹办相关各方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把筹办工作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冬奥筹办促进协同发展,以协同发展保障冬奥筹办,交出了冬奥筹办和本地发展的两份优异答卷,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区域发展的双赢。我们相信,未来这些冬奥遗产将持久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