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致敬“守艺人”:海边的马头琴

2022-01-24 08:1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89600)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洪琥 郑成海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朱佳鑫(署名除外)

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西海岸新区金沙滩附近的一栋居民楼,居民们正踏着忙年的脚步进进出出,楼内一处房间却不时传出阵阵沉郁悠扬的琴声,将高天流云、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瞬间拉近到听者眼前,让大家紧张忙碌的心情不觉就放松下来。

演绎这精彩旋律的,是“85后”小伙杨易锡和他的7名小学生弟子,他们手中的乐器叫“马头琴”。在远离苍茫草原的黄海之滨,作为非遗代表的马头琴正走进越来越多的孩子心里。

他与马头琴

原本是一次偶遇

“哪能动不动就躺平呢?”杨易锡不是一个喜欢按部就班的人。

杨易锡的老家在东营,学的是电子专业,2006年被一家企业派驻青岛工作。数年后,在青岛站稳脚跟的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生产工控机,年收入可达几百万元。

一个30来岁的小伙,事业顺风顺水,收入也很可观,按大多数人的理解应该很知足了,可杨易锡骨子里却对音乐有着一股“执念”。

早些时候经人介绍,杨易锡曾跟随青岛的一位老艺术家潜心学习二胡。一次偶然间,他听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配乐中婉转悠长的马头琴声仿佛天籁,被震撼到心灵的同时,让他对这一乐器产生了极大兴趣,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拜师学艺。

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2017年5月,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来青巡演。虽然从未谋面,但杨易锡知道,齐·宝力高是现代马头琴艺术宗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数次改革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

赶着巡回演出的机会,几经辗转,杨易锡如愿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偶像。“大师见到我的那一刻说了这样一句话——一看你就是个‘做’马头琴的人。”

杨易锡与齐宝力高合影 受访者供图

这次见面,不仅让这对师徒结缘,也让杨易锡从此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

马头琴是国家级非遗,这些年来,齐·宝力高在全国各地举行巡回演出,就是希望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得到更多传承。大师的话,也让杨易锡感到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大海与草原相隔上千公里,在青岛这样一个城市推广马头琴会不会有人接受?杨易锡问遍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大家的答复几乎都差不多:不看好。“好好当自己的老板难道不香吗,别整天异想天开了。”一位多年好友甚至这样劝道。

“与钢琴等相比,马头琴毕竟属于小众乐器,了解它的人太少,推广起来肯定很难。”杨易锡的想法与大家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了解的人不多,才需要有人大力来推广。

在一片惋惜和不解声中,他毅然退出企业管理层,只保留了一小部分股份,转身把所有精力投入了马头琴文化的传承推广。

播种马头琴

他算了一笔“账”

“马头琴是有灵魂的乐器。”作为国家级非遗,马头琴是我国蒙古族流传悠久的民间乐器,它一共有两根弦,外弦和内弦分别是用100多根尼龙丝组成,可以演奏出千变万化的动听旋律。在杨易锡看来,马头琴造型独特,声音更是直抵人心,这样一把颜值与内涵并重的乐器,孩子们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他告诉自己,要用行动在孩子们心里播下音乐的种子。

西海岸新区凤凰岛小学,这是一所以音乐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对马头琴的到来表现出了极大热忱,甚至拿出专门的教室,并投入资金购买了相关教学设施。2018年下半年起,杨易锡成了该校一名“编外老师”。

去年8月起,杨易锡又带着马头琴走进天山学校,每次给孩子们讲课,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都坐在教室后面静静地聆听。在此之前,天山学校负责人曾专程赶赴杨易锡的工作室,商量合作开课的具体细节。

杨易锡还算了一笔更长远的“账”。他从师资源头入手,主动找到青岛幼儿师范学校,提出为学校免费培养马头琴特长教师,还免费向学校提供了十多把马头琴。“等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参加工作了,他们就可以把马头琴演奏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学生。”

然而,杨易锡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让孩子们迅速上手。

按照传统学习方式,将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也是一个颇为枯燥的学习阶段。对很多年纪小的学生来讲,很可能还没开始正式学习曲目,就已经失去了兴趣。如何既让孩子们愿意学,还要让他们学得快、学得好呢?

几经摸索,杨易锡想出了一个妙招:在琴身上做出8个标记,分别对应不同把位。孩子们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统一按下指定数字对应的把位,就能演奏出一致的曲调。这一技巧很快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们拿到琴后,往往学到第三节课就能演奏曲目,积极性明显高涨起来。

他约请专家结合古诗词,专门为马头琴谱写了四五首曲子,将非遗文化与传统国学创新融合;他把马头琴的凄美传说搬上课堂,故事让孩子们的泪水和着笑声,激发起学习传承马头琴的兴趣和志向……

3年来,在这几所学校,杨易锡一共招收了100多名学员。每周5个工作日,他有4天奔波在授课的路上。来去匆匆,他的午饭常常是从路边小摊买个火烧啃上几口,全然没了往日的“讲究”。

“感恩遇见,您是他们最棒的老师……”一位家长在给杨易锡的微信中写道。

传承马头琴

就不能想着赚钱

事实上,在推广马头琴的过程中,杨易锡也遇到过失败和挫折。最初,他曾与一所学校达成协议,在其中一个年级的6个班进行整班化教学,购置大量乐器设备和师资就投入了几十万元。然而,一年后评估发现,并没有收获理想的效果。这也让杨易锡警醒,马头琴推广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规模只能适得其反。

杨易锡的马头琴工作室设在栈桥附近的一栋大楼里。凭窗眺望,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工作室里的马头琴声,则把人带回到了遥远辽阔的草原。

“做一名温和而坚定的老师。”从2018年到现在,朋友们为杨易锡大体算了算,在马头琴推广方面的投入已超过了200万元。然而,杨易锡依旧固执地坚持传承马头琴就不能想着去赚钱。

为了给孩子们做出好琴,杨易锡不仅建起了制琴基地,还花大价钱从欧洲等地采购枫木用作原材料。马头琴琴身略长,低年级学生拿起来都有些费劲,更别提“人琴合一”,他大胆做了改进,缩短琴身,设计出更符合小学生身高的琴包,让孩子们拿起来更顺手,练习起来得心应手,背在身上也更加贴身。驱动他不顾一切地做这些付出的,是孩子们那一声声真挚的“老师”,一双双清澈的眼睛。

一把马头琴就是一片移动的草原。眼下,杨易锡正在多方奔走,积极推动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项目在莱西落地。按照他的规划,未来要争取在青岛的各所高校里也开设马头琴专业或课程,在青岛的每个区市中小学中设立1到2处传承基地。他期待着,再过几年,马头琴文化能在青岛的校园里遍地开花。

“只有让马头琴与本地文化充分结合,拉出咱们青岛的蛤蜊味来,它才能在大海之滨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杨易锡坦言,他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琢磨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马头琴。“春节即将到来,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动轮番上演,此时此刻正是推广马头琴的好时机。我打算编排一些本土特色的曲艺节目,让孩子们用马头琴进行演绎,带给大家别具一格的视听享受。”

临近年关,刚上初中的儿子也开始嚷着要学马头琴了,这让杨易锡很欣慰,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