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郑州红码事件:健康码挪作他用是权力越位

2022-06-16 12:32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 (1946397) 扫描到手机

□周学泽

“郑州红码事件”有了新进展。多名储户表示,6月15日11时左右, 他们的健康码已由“红码”转为“绿码”,该信息获得郑州相关部门的进一步确认。

6月13日开始,河南省卫健委及12345政务服务热线接到多个“外地来豫储户被赋红码”的投诉。今年4月起,河南4家村镇银行出现兑付难,取不出钱的储户多次到郑州讨说法。日前,多名储户反映,他们近期没有外出,手机上的河南健康码却被赋予红码,一进郑州就被带走隔离。还有人刚进郑州时是绿码,被发现是讨说法的储户后,很快就变成红码。更有赴河南的储户被当地派出所告知,只要返程,健康码就可以由红变绿。

“郑州红码事件”十分蹊跷,也因涉嫌疫情防控措施被随意用于“社会治理”或“维稳”而引发关注。对于“红码”问题,工作人员表示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经过查证是因大数据信息库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从被采访人所述,此事不是技术故障可以自圆其说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未到河南,而红码已来”。河北邓先生近14天一直待在石家庄的家中,并未到过河南。6月11日晚,邓先生在他们自发组建的村镇银行储户沟通群中看到,一些储户因为扫了一个显示地址为“郑州车站西南出口”的场所码,结果健康码突然变红,好奇的邓先生也在家里扫了“沟通群”中的场所码,结果健康码立即变红,但他拿出家人的手机扫描后,却发现家人的健康码仍为绿色。同一所房子,行程码也一模一样,健康码结果不同。邓先生称,自己的健康码虽然已经是红色,但石家庄并未对他实施隔离措施。

扫描变“红码”的人群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是河南多家“村镇银行的储户”,储户到访郑州登记即被赋“红码”。在储户们自发组建的村镇银行储户沟通群中,先后有来自北京、成都、石家庄、苏州、湖南娄底等全国多地的居民向媒体反映称,也遭遇了与邓先生类似的扫场所码后变红码的诡异事件。

健康码只能“专码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2020年12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曾明确规定,加强防疫健康码数据规范使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切实保护个人隐私。2021年8月,河南省发布健康码赋码规则:确诊病例、密接隔离、特殊工作人员、境外入境以及高风险地区来人等可以赋予红码,而邓先生并不属于这些情况。

储户把钱存到银行,却不能取钱,本身是村镇银行存在问题,储户对此充满焦虑。而有关方面却在此时涉嫌以健康码进行“技术截访”——因为你是河南村镇银行的储户,就是红码;不是河南村镇银行的储户,就是绿码。这难免让人质疑是以“疫情防控”之名,行“处理维权”之实,达到不见储户、不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明显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政府职能管理,一般有三种情况:到位、缺位和越位。其中,政府职能“越位”,通俗地讲就是“不该管也去管”,甚至政府部门超越了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健康码“挪作他用”,是明显的“权力越位”。

在本次“红码事件”中,河南12345工作人员称,“河南省赋红码的情况,是省级单位进行处理的。”郑州大数据管理局回应称,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属社会防控部,是健康码管理的直接机构,制定赋码的规则,赋码、解码由该部门负责。

本次事件中,一位郑州市卫健系统的内部人士也表示,卫健委在疫情防控中的主要工作是患者救治、流调、核酸检测等业务性工作,赋码不属于卫健委的职能范畴。在这种背景下,有关方面绕过卫健委实施“技术截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本次“红码事件”中,“技术故障”基本不可能,只能是在有人授意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赋码”。疫情防控措施被随意挪作他用,对公众的“伤害”是巨大的,伤害的不仅仅是当事人,也影响到每一位社会人,这种“越位”是故意的,属于典型的权力滥用。

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是头等大事,“红码事件”的出现是对疫情防控秩序的严重破坏和干扰,更是严重的政府部门失信。政府职能作为政府专有的职责和作用,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方向,是社会信用的表率和维护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只有政府部门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社会运转才能井然有序。因此,对“红码事件”,不能轻描淡写,不能因为“红码”转“绿码”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管是哪个部门、哪些人授意此事,都必须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相关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