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已“失联”12天,她在即墨疫情前线争分夺秒追溯病毒“行踪”

2022-09-19 10:56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56658) 扫描到手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8日讯 “妈妈,你终于联系我们了。我们很想你。”视频刚接通,5岁的龙凤胎姐弟便迫不及待地和妈妈贾静诉说起思念,这通视频,这对双胞胎已经等了12天。贾静是青岛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的副所长,也是即墨疫情流调溯源组组长。自9月5日一早接到通知奔赴即墨后,她便再也没有跟孩子们联系过。因为她的时间都用在了以最快的速度追溯病毒“行踪”, 拼凑出传播链条,彻底阻断疫情蔓延。

2小时内形成了信息简报,4小时形成核心信息,12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这就是贾静的工作,流调的过程,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抽丝剥茧、层层剥笋,把确诊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零星回忆拼凑成一张张完整的轨迹图,弄清传播链条,从而划定“风险圈”和风险人群,进而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贾静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跟病毒抢时间,以快制快,因为做得越快,就能越早发现重点人员、越早斩断传播链。”

提速、提速……赢得更多时间、才能保护更多的市民,抱着这种信念。所有队员们都不停自我加压,现在贾静和队员们按照“事不过夜”的工作模式,当日事、当日清,当日将阳性人员核心密接和次密接快速清零。这种“超速度”的背后是她们深夜中一双双熬得通红的双眼和沙哑疲惫的声音。“队员们每天只睡2、3个小时,这次‘出征’的队伍中,有一些刚入职1个月的新同事,每次劝她们去休息,她们总是跟我说,‘我们还年轻,可以熬夜通宵’。看到她们疲惫的脸庞,真的很心疼。”她说。

流调员们都是“细节控”,细心、细问、细细推敲,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你能记得自己昨天去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以及所有细节吗?”贾静揉按了几下睛明穴,答案是不能,这也是流调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需要他们除了要一手拿着电话,不断拨通电话沟通引导流调对象回忆行程,一手频繁记录流调信息。还要穿上防护服去现场流调,到现场“复刻”流调对象去过的地方、走过的路,再去查阅周边海量监控资料帮他们找回“丢失”的记忆,在短时间内准确、完整地还原活动轨迹。他们还要直面病毒,对确诊病例接触的风险区域进行环境采样。确诊病例用过的杯子,摸过的门把手,家里的地板、卫生间,乘坐电梯的按钮等,都是他们采样的目标。

作为流调溯源组组长,贾静还要穿梭于各组别参与分析、共同研判。“流调仔细一些,就会让疑似病例行程再具体些、疫情扩散范围再小一点,在保证‘画圆圈’的精度的同时,也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便利性。”她说。

“每个流调对象都像一颗珠子,我们要通过蛛丝马迹把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传播链。”贾静告诉记者,这就需要流调队员有一颗“最强大脑”,记住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确诊病例轨迹信息,以便找到他们的交叉点。 “前几天出现了一个新的确诊病例,我们翻遍了所有的记录也没有找到他的源头,后来突然灵光一闪,想起来有个即墨疫情最早几批确诊的病例,也曾去过这个新病例去过的核酸检测点,经过排查发现他们做核酸排队时相隔很近。”贾静说,每个流调员都有一本厚厚的流调本和一摞几百张记录着信息的纸张,有新病例来,大家就去排查,稍有空余时间就去“回头看”旧病例的轨迹,以便需要时可以第一时间从脑海中找到关键点。

流调溯源组共有200余名队员。贾静说:“大家似乎都忘记了时间,只想越快越好,把自己的吃饭、睡觉抛在脑后,经常下午2点才想起来该吃午饭了,每天只睡2-3小时甚至不睡,他们的眼神却依然坚定。”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疾控流调员的身影。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贾静一直冲在抗疫的最前方。“离家抗疫的次数太多了,孩子们都习惯了我的‘缺席’。之前去支援天津、厦门流调,还有去莱西、西海岸抗疫的时候,我都是悄悄地走,不敢跟他们说,也不敢跟他们视频,因为害怕他们见到我哭闹。这一次我‘离家’,他们长大了,也习惯了我的工作,特别骄傲地和幼儿园老师说,‘我妈妈去即墨打新冠了’。”提起两个孩子,贾静眼含泪光。

“什么时候方便,孩子们很想你,想和你视频。”在即墨期间,贾静的爱人给她留过几次言,但她工作时根本顾不上看,每天凌晨3点后休息时才点开爱人的微信对话框。日前,即墨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新增阳性感染人员连续3天保持在个位数。贾静才想起来孩子们,仔细算来,从离家到现在,她已经12天没有和孩子们联系。(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