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智能电视“智”在收费?让生活更美好是科技产品的终极价值

2023-01-14 06:5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5812) 扫描到手机

您现在还看电视吗?智能电视看得顺心吗?2023年初始,“看个电视太费劲了”的话题登上热搜。有网友发视频吐槽智能电视视频App收费高,买几个会员,一年得花近千元,还有一些智能电视服务商内置的会员体系过于复杂,且电视端、手机端等互不兼容,“套娃式充会员”让消费者闹心。“现在的电视机,做得越来越超薄、越来越立体,但有什么用呢?找个台比唐僧上西天取经还难。”不少网友表示“怀念原来的电视,现在都变味了”。人们常说技术改变生活,但网友们的共鸣不禁让人发问:为何智能电视时代,看电视反而更麻烦了?

让生活更美好是科技产品的终极价值

□特约评论员 高存玲

你有多久没打开电视了?曾几何时,占据客厅C位的电视机是晚饭后全家娱乐消遣的中心。如今,电视却日渐“失势”,甚至有年轻夫妻结婚不买电视。作为曾经的家电“三大件”之一,电视不该沦落至此。

究其缘由,除了遭受移动互联网冲击外,电视行业的不靠谱操作也成了压死自己的稻草。当前,能下载App、能和手机互联、能实现自由点播的智能电视机成为电视行业的风口。屏幕更大、功能更多、科技感十足的智能电视本应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然而,各种收费“套路”和付费门槛让多少人只能拿着遥控器望屏兴叹。“看个电视太费劲了”也登上微博热搜,成为迈入2023年后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电视机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播放节目和提供资讯这些功能性用途。很多时候,电视将一家人聚在一起,是分享共同时光的媒介,是交流感情的依托。有多少人怀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同一个节目的场景?又有多少人怀念“争抢”遥控器控制权的客厅“宫斗戏”?很多时候,电视还构成了客厅里的影音背景,是干家务等日常杂事的电子伴侣。

在收视率锐减、用户流失的大环境下,智能电视种种收费门槛的背后存在电视行业自我调适和盈利模式调整的因素。然而,如果电视企业仅仅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用户体验,只会促使人们用脚投票,各种付费“套路”也只会加速电视在日常生活中的失势,让本就式微的前途更加暗淡。

回首过往,无数企业日夜兼程地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对于企业来说,“风口”不仅仅是资本增值的机遇,更是为人类服务的契机。IBM推出个人电脑、特斯拉开启新能源汽车风潮、苹果颠覆传统功能机……每一次技术进步和创新探索,都为人类开启了无限可能,改变了这个星球上亿万个体的日常。让人类过上更便利、更舒适、更快捷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应该是科技产品的终极价值。在智能电视行业,这一点似乎早就被人遗忘了。

(作者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乱象早已有之,监管更须及时发力

□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在有线电视还是“王者”的时代,人们拿着遥控器选择的是各家电视频道。这份自由、随意的体验感,如今正在被越来越骨感的“选择窘迫”所代替。显然,当人们交了包月费之后,跳出某家App的可能性就无形中减弱了。

智能电视流行的时代,“智能”当然是存在的,但在平台越来越功利的趋向下,消费者的体验感被大幅牺牲。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损失并不被平台放在眼里。无论是高收费,还是两端不兼容,都是视频App肆意“收割”消费者钱包的表现。当几乎所有平台都这么干的时候,人们只能从一个平台换到另一个平台,如此,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价值也不高——除非永远不看电视。

令人无语的是,尽管“套娃式充会员”已经很让消费者闹心了,但视频App还是频频发出“不赚钱”甚至“亏损”的声音,似乎在消费者这里所获得的收益还十分有限。这真是一种荒诞的感知“反差”。如此一来,只能让消费者和视频App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按钮”不在消费者手上,视频App的自觉也靠不住——怎能指望一个成天抱怨不挣钱的平台“让渡”利益呢?

事实上,消费者的话语权较为薄弱,议价能力和议价空间也有限。要想改善消费者的体验,让看电视重新成为大众舒心的娱乐方式,监管的力量得及时跟上来。2019年12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App付费会员制消费调查报告》就显示,73.51%的消费者表示App付(续)费套路多,希望有关部门介入督促企业改进并加强监管。但一个冷峻的事实是,对于早已出现的问题,监管介入还不到位,以至于群众抱怨已久但未获改观。

视频App暗设陷阱、增加壁垒等问题,已经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公害”。长此以往,不仅公众的“阅屏”体验感大大减损,市场秩序也会为之紊乱。随之而来的隐忧是,当视频App“乱”中取胜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捷径,其自我创新、改良的意识就会锐减、市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也发生消极变化,这种情形会进一步加剧乱象。为此,应该加强监管,坚决遏制乱象,该叫停就叫停,该惩处就惩处,还观众一份安宁。

(作者为媒体人,专栏作家)

视听媒体亟需强化生态治理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任何一种媒介,都会在技术发展的驱动之下,不停进化,电视也是如此。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当前电视已经从单一的视频载体演变成智能终端,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但过程中,“套娃”式收费以及操作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友好”,也显示出对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听媒体进行生态治理的迫切性。

数字技术对于电视媒体的改变,从正向度的逻辑而言,会发生三个变化。第一,从用户角度出发,这种媒体会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人性化。第二,从盈利模式的角度看,对知识产权越来越尊重,收费是必然,但伴随竞争的激烈,电视的盈利模式会得到调整,按照优胜劣汰法则,这种调整会越来越有利于用户的使用。第三,随着平台化的加强,作为智能终端的聚合性不断增强,智能电视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可能成为一个家庭的智能生活终端。总之,电视的用户意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但是,目前智能电视的发展却呈现出另一种状态。比如,电视既已成了智能媒体和平台型媒体,那“智能”就意味着使用的便捷以及操作的人性化,可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自己不会看电视了。有时眼前两个遥控器,到底用哪个,怎么用,可能得思量半天。使用麻烦不要紧,让用户苦不堪言的是各种“套路”,比如让你购买各种会员。如果不买,对不起,有些电视剧只能看两集;如果买了,不好意思,可能一天只更新两集。如果想多看一些,“把遥控器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再交钱吧……在这个讲究用户体验的时代,电视的开机率变得越来越低,背后看似是经济的问题,但本质上会对整个媒体生态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电视从来都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载体。从电视“占领客厅”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是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国家对于电视的重视也是如此。比如电视“上星”的目的,主要出于对主流价值和信息传递的考量,而非单纯的经济利益。那么,如果电视的开机率降低,必然会影响目前的媒体生态格局。当然,这似乎并不阻碍年轻人获取信息,毕竟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大屏”到“小屏”的过渡。但是,如果智能电视的媒介生态不去治理,形成大小屏共振的局面,其问题会不断加重。现在,数字技术已经导致电视生态产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系统的生态治理,而非任其野蛮生长。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