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和女儿啾啾
郭世英(站立者)和周国平
周国平、红和啾啾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是周国平继《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以后推出的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一生中惟一一部“心灵自传”,它首次极其真实、详尽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长岁月,一段既执著又超脱的性情之旅。日前,周国平应邀来到青岛做演讲,引起不小轰动。但要全面了解这个人的思想,读这本“心灵自传”恐怕是最好的途径。
永远感谢郭世英
郭世英:郭沫若的第六个儿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郭世英在北京大中学校组织了 X诗社。1968年 4月 19日早晨,郭世英被非法绑架关押,4月22日,被迫害致死。当时年仅26岁。
当列车到达北京站时,我在站前林立的各个高校的横幅中找到北大,然后跳上了接新生的卡车。到校第一天,就有消息灵通的同学对我说,郭沫若的儿子在我们班。
见到郭世英是在两天后,各班分组讨论系副主任的入学教育报告。那个报告乏味透顶,郭世英并没有听,他来校时正好碰上讨论。郭世英也发言了。他坐在双层床的下铺,微低着头,长发下垂,眼睛凝视着地面某处。他的声音深沉而悦耳,话音很低,有时几乎听不清,仿佛不是在发言,而是在一边思考一边自语。他说的大意是,从高三开始,他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许多书,为此他陷入了苦恼之中,离校休学了。
世英是一个离不开朋友的人,他显然喜欢我,而我又深深地被他吸引。只要他在学校里,我们几乎形影不离。我们住同一寝室,早晨一同漱洗,一同上食堂。去教室上课,往返路上,他骑自行车,我就坐在后座上。我们还常常一同逃课,躲在寝室里看书或闲聊。晚上熄灯后,我们会在盥洗室里逗留一会儿,他压低嗓音向我发表各种感想。
不过,真正说来,我是崇拜世英的,这是一个少年对一个富有魅力的青年的情不自禁的崇拜。他比我大三岁,现在想来,当时也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大孩子而已,但在那时的我眼里就算一个大人了。他的外表就非常帅,一米七八的个儿,体格匀称结实,一张轮廓分明极具个性的脸,很像一张照片中的青年马雅可夫斯基,经常穿一件中式对襟布褂,风度既朴素又与众不同。当然,更令我折服的是他的精神素质,除了思想上的真诚之外,他又是一个极善良的人,对朋友一片赤忱,热情奔放,并且富有幽默感,顽皮而善于说俏皮话。
我是在最容易崇拜一个人的时候遇见他的,然而,即使在已经度过了大半生的今天,我仍然敢说,他是我今生今世遇见的最具人性魅力的一个人。
我在北大一共生活了六年,其中,上学仅两年,农村“四清”两年,“文革”又两年。在这六年中,我与世英有两段密切的交往,一是大学一年级,另一是“文革”中直到他去世。当我回顾我的北大岁月时,与世英的交往无疑是其中最难忘也最重要的篇章。我完全有理由说,我从这一交往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哲学系全部课程所教给我的更多,当然也更本质。对于我来说,在一定的意义上,郭世英就意味着我的大学时代。
与郭沫若通信
农场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八百里洞庭把我们与外界隔绝,通信几乎是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途径。不是身处其境的人很难想象这里的人盼信的心情。我常常在大堤上久久地伫立,凝望飘向天边的白帆,心中想念远方的朋友。多么希望每天都收到信啊,而最盼望的是来自郭家的信。因为寂寞,也因为思念世英,我遏止不住地要给他们写信。一开始主要是给平英写,除了平英,我还与建英和于立群通信。当时建英因患肾炎在家养病,平时只有他和二老在家,我给他和于立群的信,郭老都看,于是我和郭老之间也开始了通信。
在于立群给我的一封信上,郭老写了一小段话,署名“老兵附笔”。我是一直不敢打扰郭老的,但有了这段附笔,我就放胆给他写信了,还写了一首诗给他,题为《寄语老兵》。他很快给我回了信,写信的日期是1969年1月6日,全文如下:
“国平:你的信和写给我的诗———《寄语老兵》,我都看了。其他的诗也看了。
“我这个老兵非常羡慕你,你现在走的路才是真正的路。可惜我‘老’了,成为一个一辈子言行不一致的人。
“我在看世英留下来的日记,刚才看到一九六六年二月十二日他在日记后大书特书的两句:‘全世界什么最干净?泥巴!’
“我让他从农场回来,就像把一颗嫩苗从土壤里拔起来一样,结果是什么滋味,我深深领略到了。你是了解的。”
当时读到这些话,我虽然也从中读出了一种悲凉,但更多地是把它们理解为对我的鼓励。直到《李白与杜甫》出版,我仔细琢磨了这本书的内涵,才觉得比较懂得郭老给我写那些话时的真实心境了。《李白与杜甫》初版于 1971年,其开始写作应在1968年。正是在连丧二子之后,心中有无法表达的痛苦,需要寻找一个话题说出来,他找到了与他天性最相近的李白。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在这本书中,郭老褒扬李白性格中天真脱俗的一面,批评其看重功名的一面,而最后落脚在对李白临终那年写的《下途归石门旧居》一诗的诠释上。他对这首向来不受重视的诗评价极高,视之为李白的觉醒之作和一生的总结,说它表明“李白从农民的脚踏实地的生活中看出了人生的正路”,从而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整个市侩社会”“诀别”了。
第二次婚变
和敏子离婚后,第二年,我住到了雨儿家里。她的父母迁新居,房子大,雨儿随他们住,我也一同住了进去。一开始觉得结不结婚无所谓,她母亲表示关切,我们就办了手续。恋爱八年,够漫长曲折的,现在总算安定下来了。何尝想到,等着我们的是一连串灾难和变故。
结婚一年后,雨儿怀孕,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却患有先天的绝症。这一段经历,我已写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妞妞走后,我们都陷在丧女的悲痛中,家里的空气异常沉郁。我还可以通过写作来分离自我,转移痛苦,雨儿完全没有宣泄的途径。
雨儿本来就不是一个自溺于痛苦的人,在我的鼓励下也就频频外出了。我有点落寞,但不怪她,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正在写妞妞,想起雨儿在那些日子里受了这么大的悲苦,现在她能玩得高兴,我反倒感到了一种安慰。后来,我发现她真有了出格的迹象,尽管在理论上早已想通,一旦面对事实,我还是十分难受。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中,命运之神把红送到了我面前。她是我们所的研究生,算得上是我的师妹,何况她的声音真好听。见到她,我吃了一惊,一个女博士生,像个还在读本科的漂亮女生。她是那种又灵又乖的女孩,天性聪颖活泼,同时又娴静文雅,温存善良。我和红在性格上也更加一致,我们都喜欢安静。她也有极好的感受性和悟性,聪慧而灵动。这是我在女人身上最看重的东西。
雨儿和红都对我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三个女人都用一生中最好的时间陪伴你,你是够幸运的。”的确如此,为此我永远感谢她们。我也感谢命运终于把最适合于我的女人带给了我,陪伴我过着今生今世最适合于我的生活,一种平静而又充实的生活。 整理/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