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窗草房里讨生活

2008-01-14 14:3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电视剧《闯关东》把好多人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异常艰难、荆棘遍地的历史中。“一部《闯关东》电视剧,勾起一段家族史的回忆。‘闯关东’是我们家族的史诗,更是咱山东人的史诗。”1月12日,定居青岛58年的赵文涛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关于祖辈的、关于他的,那段遥远又悲怆的“闯关东”生涯。

    ■“曾祖父、曾祖母从平度老家步行出发,挑起担子,一路乞讨,抵达关东。”

    清朝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百姓“闯关东”。一个“闯”字,包含着山东老百姓陷入困境的无助和无奈,更体现着贫苦农民自发的不可遏制的悲壮的谋生欲求。赵文涛家族的“闯关东”生涯,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曾祖父、曾祖母带着赵文涛的祖父赵文,从老家莱州府平度县(即今平度市)赵家庄步行出发,挑起担子,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乞讨,抵达关东。“终点站在黑龙江东部,距离边境不远。曾祖母是小脚女人,这么遥远的路程,真的难以想象她是怎么坚持着走下来的。”赵文涛不无感慨地说,据关东的老乡介绍,闯关东的人有的走了半年,有的走了一年甚至好几年。

    牡丹江流域的偏僻小山沟,土坯堆积起来的无窗草房。赵文涛的曾祖父母和祖父,跨过山海关,迈过松辽平原,驻足在此,建立起关东的家。

    “曾祖父定居的地方,当地的满族人叫做‘胡什哈’,一直不清楚翻译成汉语是什么地名。父亲赵伯权就出生在那里,后来结识了母亲,她是满族人。1931年12月,我也在‘胡什哈’出生。”赵文涛说。

    ■当时住在关东的山东人,靠挖人参、淘金、伐木等多种方式谋生。

    荒山野岭中,矗立着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没有窗户的土坯草房,这就是赵文涛记忆中的“家”。“并不是说‘闯’到了关东,就等于过上了好日子。冬天的黑龙江,大雪纷飞,北风呼啸,气温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屋内的墙上也都挂着白霜。母亲说,我小时候用的尿布每次都是冻成冰的。夏天的荒山,蚊虫肆虐,叮咬难耐。”赵文涛回忆,除此之外,山上的老虎、狼、狗熊、豹子都很多,“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狼嗷嗷叫的声音,小孩子平时都待在家里不敢出门,一不小心就会被恶狼吃掉。”

    恶劣环境中谋生存。当时住在关东的山东人,靠挖人参、淘金、伐木等多种方式谋生。“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都是靠挖人参生存的,俗称‘放山’或‘走山’,他们定居后便跟当地人学习‘走山’,后来曾祖父去世了,祖父就带着父亲,准备好干粮和工具,钻进深山老林四处寻找人参,然后把挖到的参送到城里的药铺换钱。”赵文涛说,挖人参是项艰苦的劳动,“到处是悬崖峭壁,还得冒着被野兽攻击的危险,人参是很贵重的东西,难以找寻,很多时候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无功而返。山上多黄花、木耳、蘑菇等野菜,我们就靠这些东西填饱肚子。”后来,赵文涛的父亲赵伯权停止“走山”,开始靠伐木生存,“父亲后来成了一名优秀的林业技术员。”赵文涛说。

    ■“现在关东生活着我的100多个亲人。”

    “我是后来参军转业回到关内的,我们家族五代以内,就我自己只身一人来到青岛建立起现在的家庭,其他上百口亲人都定居东北。”今年76岁的赵文涛回忆说,他出生那年正值“九一八事变”,5岁时,日本人怕老百姓跟抗日联军取得联系,实施集团部落,小土坯房被烧毁了,一家人被迫搬到了附近的小镇宁安镇(现为宁安市),开始租住当地人的房子。“交不上租金房东就会撵人,生活很苦。”赵文涛说,“我8岁在小镇上念书,1945年加入了第四野战军,后来转业来到青岛四方机场,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如今我已儿孙满堂,家里11口人,生活很幸福。”“听说‘闯关东’的人有3000多万,山东人就占了80%,被东北老乡称为‘山东棒子’。老一辈渐渐适应了东北的生活,并繁衍生息,子孙后代便留居东北,成为现代东北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文涛介绍说,“祖父那辈弟兄4个,父亲也兄妹4人,我还有两个弟弟,现在关东生活着我的100多个亲人。”至今,赵文涛和东北亲人们保持着频繁的电话联络。“年轻那会儿,婆婆曾经来青岛帮我照顾孩子,她心灵手巧,十分贤惠,后来在东北临终时还一个劲儿地喊我的名字。”赵文涛的妻子曲清云说,此后老伴曾多次带着她和孩子,去东北老家给祖辈上坟。

    文/图 本报记者 刘颖

浮海与陆行:山东人的闯关东之路

    山东人“闯关东”,有两条路可走:浮海与陆行。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约100公里;从胶东半岛的烟台到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直线距离约140公里;从威海到旅顺口,直线距离约160公里。

    如果走陆路,从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环绕渤海,就远得多了。因此,古时胶东半岛到东北的捷径是海路。

    自秦汉以来,每当中原动乱之时,一些山东人便会浮海北上,避难于辽东。明清以后,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海上交通更加频繁。胶东半岛一带特别是今烟台、威海一带的人“闯关东”,颇多浮海北上者。鲁西地区的人民“闯关东”,则多取陆路。

    燕山山势高兀,宛如一道屏障,横插在东北与中原之间。出入南北,唯赖山、海之间狭长的滨海平原,或大凌河、滦河河谷,统称“辽西走廊”或“蓟辽走廊”。在这条走廊中,有著名的“傍海道”,因途中有临榆关,又被称为“榆关道”。

    1907年以前,这条“榆关道”只是一条沙土路,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马车。但是,那些从陆路“闯关东”的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是不能奢望坐车的,只能徒步跋涉,很多人风餐露宿,一路乞讨。

    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贯通。1912年,“津浦铁路”天津至山东峄县段全线通车。这样,“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与1907年全线开通的“京奉铁路”连接,从山东可以乘火车到沈阳。但是,由于火车票价昂贵,很多人望而却步。刘德增

[编辑: 阿亮]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窗草房 生活 刘颖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