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见面会(资料照片)
2月22日,本报A6~A7版报道了
《是什么留住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脚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生节后用工荒的原因。
与进城打工这些人的“不慌不忙”相比较,岛城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却“火急火燎”了。2月21日,正月初八。一大早 ,在海尔路人才市场门口等候了许多大学生,门一开,人群涌入,宽敞的三层楼立刻就被大学生挤满了。“想找个好工作就得提前动手,提早准备,自己着急啊。为了能尽快落实工作,我初五就回来了,四处投简历。”他们奋力挪动着身体,一家一家地看过去,着急的心情从他们那迫切的眼神就可以看得出来……
◎三个案例 留在青岛还是回老家哪里待遇好,哪里更现实 岛城每年有几万大学毕业生,他们有的一毕业就选择了回生源地就业,有的则选择在青岛工作。那在青岛就业与回老家就业相比,哪个更现实。其实最大的“现实”就是:每月能拿到多少薪水,生活成本有多大。
两个大学生的不同经历 2007年,老家在烟台的王伟民从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和同学张爱华一起来到青岛,从企业基层做起,月薪只有1200元,勉强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过了一年,张爱华决定离开青岛,张爱华说:“我的家乡正在大发展,我还是回去弄点事情干吧。”
接下来的两年,王伟民在青岛找到了好机会,去了一家外企,月薪也超过了3000元,短暂的高兴过后,却发现了生活在青岛的不易:房租每月要800块钱,一周去一次超市,只买点生活用品就进去几百块,在写字楼附近吃个盒饭最少也要10块钱……这样下来,一个月剩不下多少钱,买房子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而张爱华回到老家潍坊后,凭着在大学里学的农业科学技术,干起了蔬菜种植。不出一年就赚到第一桶金,置办了自己的房产,盖起了3层小楼,父母也都在身边,还可以互相照顾。
研究生毕业回老家就业 小杜2009年从青岛某大学研究生毕业,读研之前,他在大学里做了两年辅导员,并且带了一批本科毕业生。
“我2004年本科毕业的时候,选择了留校做学生辅导员,每月2000块钱的工资,时间长了觉得有点少。”小杜说,“都知道青岛的消费高,时间长了我就有了读研的打算,希望毕业后能找份薪水更高的工作。但是,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发现就业更难了,一番权衡后,我选择了回老家济宁,现在在事业单位上班,虽然工资还是2000多元,但老家消费低,生活压力小了,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