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也是明智的
小郝是山东青州人,2006年从青岛大学本科毕业,就业时选择回老家工作,现在也在事业单位。
“工资待遇在一个县级市来说,我感觉已经可以了,基本工资2000块多点,算上福利待遇,得有3000块了。”小郝告诉记者,“2009年,我买了房子,感觉买车也不是很遥远的事情,再过两三年基本可以买车。我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稳定,青州不像大城市压力那么大,竞争那么多。”
“其实,毕业时之所以没留在青岛,就是觉得工资待遇低,无法承担买房子的压力,对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家里没钱,买个房子就是按揭也凑不够首付。在老家就不一样了,自己攒个一年半载,小两口双方家里帮帮忙,亲戚朋友凑凑,大半套房子的钱就出来了。在青岛的话,不奋斗个几年是不可能买房的。”
◎就业专家
虽然岛城工资低位徘徊咱得用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
近几年,有不少毕业生嫌工资低离开青岛,这是一种正常的选择,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好一点。对于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 ,岛城各高校主管就业的老师们看得更清楚。
中国海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王处长告诉记者:“大学生回到生源地就业,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趋势。不少学生之所以离开青岛,主要是因为就业后的薪水与期望值有所差距。就我个人观察,青岛的整体工资水平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的状态,相比于一些开放城市,青岛的工资真的有点低。”
谈到毕业生因薪水低而放弃在青岛就业时,王处长提醒毕业生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有些人说,上了4年的大学,出校门后的工资还不如一个农民工,这确实很让毕业生难以接受。但是,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薪水低的问题。比如说,农民工一个月可以赚2000元,但是他工资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太大变化,反而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工资会下降。而大学生不一样,只要找了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干不了几年,工资肯定会增加,不可能一直拿1000多块钱。所以,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不要被一时的薪水吓倒,而是坚持走下去。当然,也盼着能提高毕业生的薪水,给他们一定的社会认可。”
◎记者手记
大学生应该放下“架子”但最低工资标准也该提高了
记者发现,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庞大和就业结构性矛盾。
经济开始复苏后,青岛很多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大,由此产生矛盾的是,现在很多应届大学生还是放不下“架子”,一听是中小企业,又要下基层,很多人就不乐意去干了。即便是放下身段,去基层锻炼锻炼,但是那微薄的薪酬也实在是让人感觉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着急招聘人才却总是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手持简历无法有针对性地投出,两方面的分化开始持续扩大,归根结底是青岛长期的低位薪金。
有关数据表示,青岛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是薪金待遇却很久没增长了。青岛市曾在2008年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但是市内七区760元、五市620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依然有点低。不少市民都呼吁能再提高一部分,不知道这个希望何时才能变成现实。 文/记者 魏军 李伟伟 图/记者 李隽辉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