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精神世界里的乞丐

2011-01-21 15:5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陈一舟  

    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的这句回应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不少博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1月19日《新民晚报》)  

    这原本不该是新闻——既然图书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那就理应包括乞丐和拾荒者抑或是其他弱势群体,但这事儿却偏偏成了新闻。如果说社会难以避免因职业身份和贫富差距而存在裂痕,那么至少在精神的世界里,应该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因为,获得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公共福利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是乞丐、拾荒者还是农民工,他们的精神尊严和公民权利不可侵犯。事实证明,他们的素质并不差,他们经常会在看书前主动洗手,甚至有些人读的书报层次比普通读者都高。那些容不下自己身边有弱势者的“阅读”,不仅是咄咄逼人的贵族式傲慢,更是一种自我的精神矮化——连起码的灵魂平等都不懂,书读得再多,也终究是文化的侏儒。

  这种并不鲜见的傲慢心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上海的一篇高考作文《他们》。“在城市的尽头,有这样一群人——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感情真挚的语句,所阐述和表达出的是一种含蓄而尴尬的语境——对于“他们”,我们有没有想过、有没有做到“走近他们的生活”,将之视为我们群体中的一员而谈笑自若?

  图书馆里的乞丐惊世骇俗引人不满成为新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很多人容不下“他们”,这同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扪心自问。而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其实也不难发现 ,需要善待乞丐、拾荒者的又何止是公共图书馆?很多城市,对外来者和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接纳的胸怀;对于一切陌生的“他们”,我们也同样地缺乏或悲悯或关怀的人文意识。我们有多少人去主动帮助他们,我们又能怀揣着多少信任去与他们并肩同行?强者与弱者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变得尖锐和对立,“他们”似乎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幻象。

  舆论对于“图书馆接纳乞丐和拾荒者”事件的过度关注与共鸣,可以理解为一种感情的释放。在这种释放的背后,其实正折射出一种公众感情危机——对交流沟通缺乏、人与人之间关系渐趋冷漠的深深忧虑。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里的乞丐,是天堂里的风景,也应是每一个文明社会的风景,希望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所有社会个体,都像善待乞丐和农民工的图书馆一样,善待弱势群体,爱护弱势群体。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