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献策 加强监管严控游资炒作 政协委员袁友升 政协委员袁友升是青岛市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一聊起菜价的问题,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去年的菜价就好比股市 ,起起伏伏都牵动着全市老百姓的心,我们做蔬菜市场的真是太有感触了。”袁友升说,过去的2010年岛城的蔬菜价格几次大幅涨落,首先是受到劳动力、生产资料、运输成本、物价水平的叠加上涨导致成本上浮,“其次,青岛人吃菜是有规律的,到了冬天,就是南菜北运,可是去年冬天南方冻北方旱,南方菜供应量一少价格自然高上去了。”
站在业内人士的角度,袁友升认为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市场规律,无可质疑。“但也有非正常因素在冲击蔬菜市场。”袁友升说,2010年,市场业态激增,许多人盯准了农产品短期囤积就可以快速变现的特点,大量的热钱开始流入农产品市场,再加上游资炒作,就此引发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原本平稳的蔬菜及农产品市场开始“地震”。
“要想平稳蔬菜价格,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游资炒作,打击囤积居奇,将蔬菜价格稳定在正常的市场走向之上,减少市场之外的‘邪力’刺激。”袁友升称。
政府储备菜是“镇定剂” 政协委员楚君昌 “所有蔬菜在超市的利润空间都是固定的,超市方并不具备调控价格的能力,所以超市里的菜价向来是水涨船高,随行就市。”市政协委员楚君昌的工作职务是沃尔玛(青岛)百货有限公司经理。他告诉记者,目前青岛超市的蔬菜来源渠道一般有三种,一是当地批发市场供应,二是农超对接,三是政府投放。
楚君昌坦言,批发市场供应的蔬菜种类多,品种全,大部分是时令蔬菜,但价格也相对高一些;农超对接的蔬菜是从各个插牌基地的田间直接运到超市上柜销售,如燎原、马家沟等,多是品牌蔬菜,质高价也高;“政府投放的都是政府储备菜,量大,价低,而且多是在灾、节等重要的市场变动期,用‘镇定剂’这个词来形容政府储备菜对菜价的意义一点都不为过。”
他建议,要稳定蔬菜价格,政府必须要加大蔬菜储备,同时,超市方也应该利用冷鲜库提前囤积一些蔬菜,以便在菜价震荡期也能保证市民吃上平价蔬菜。
让市民和菜农“面对面” 人大代表刘学才 市人大代表刘学才表示,与前几年相比,现在的蔬菜价格明显高了,尤其是超市里的蔬菜,有时候自己也感觉承受不了。当然,相比较而言,农贸市场里的蔬菜价格则要低一些。对于原因,他分析说,和农贸市场的蔬菜相比,超市里的蔬菜是经过很多中间环节后才摆上摊位的,每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价格都要上涨一些,最后进入超市还要交入场费,这样最后卖给市民的蔬菜价格自然要高一些 ,“我了解的是,个别的超市蔬菜价格要比农贸市场高30%,一般超市的蔬菜价格也要比农贸市场高出10%左右。”
市民每天都要与蔬菜打交道,可以说,蔬菜的价格直接影响到市民生活。为了帮市民尽可能省钱地吃上蔬菜,刘学才建议,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在居民小区等人口密集区,适当多建几个农贸市场,这样,菜农就可以直接和市民面对面,他们的蔬菜就可以自产自销了。而由于没有中间加价环节,蔬菜涨价的空间就少了。
对于农贸市场影响交通以及相对难管理等问题,刘学才建议,政府可以考虑分时段开市 ,即通过认真调研,每天固定时间段营业,“比如说沂水路那个农贸市场就管理得不错。”
在农贸市场不能大量建立的现实条件下,刘学才还建议,政府可以考虑适当限制超市里的菜价,“据我了解,政府每年都大量投入资金建设‘菜篮子’工程,其所设立的一些蔬菜基地产的蔬菜,进入到了超市销售,对这些蔬菜,应该适当限制价格,最大程度让利于市民。”
■部门声音 尝试“农农对接”搞直供 “减震器”、“镇定剂”是委员们对政府储备菜的形象比喻。记者特别联系了青岛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办公室,办公室张副主任说,近十余年,青岛市财政一直坚持拨专款进行蔬菜储备应急工作,专门用于在节灾期间平抑物价。
“根据市内四区人口数及每日平均消费量等为计算标准,去年全年就储备了1万吨蔬菜,并通过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和批发市场投放到32家超市和农贸市场,还有学校、工厂等集团消费单位,及时缓解了菜价压力。”张副主任称。
除了储备菜之外,张副主任还强调,要稳定蔬菜价格,还要压缩蔬菜从地头到餐桌之间的流通环节,以降低流通成本,缓冲菜价。“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是必然规律,流通这环节不能取消,但是可以压缩。”他介绍说,正在实施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已经大幅平缓了蔬菜价格,“目前商务局还着手尝试了‘农农对接’,就是让农贸市场与农业合作社之间开展农产品直供产销模式,相信对降低成本、稳控菜价将更有利。”
文/图 记者 王媛 刘雪莲 本报实习生 赵琼洁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相关专题:
2011青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