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厕:被城市遗忘的卫生死角

2011-04-19 10:2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多年前,曾有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评论说:“中国人只讲究进口(饮食)不讲究出口(厕所卫生)。”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让国人用上清洁、舒适、照顾人隐私和尊严的厕所,我们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推行“厕所革命”——完善公厕上下水设施 、净化美化公厕环境,其中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改造城市和乡村的旱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成效显著,如今在乡镇特别是城市,配备清洗、管理设施及人员的标准化公厕已十分普遍,但是,即使是在像青岛这样的东部沿海城市,依旧有少量旱厕成为“漏网之鱼”。

  老旱厕市区还有40多座

  旱厕,又称为“化粪厕所”,是厕所的一种,如今常见于乡村及郊外地区 。这类厕所适用于缺乏下水道设备的地区,传统的旱厕没有冲厕设备,由于粪池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因此会有滋生蚊虫等卫生问题。据市政公用局市容环卫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青岛市内四区共有公厕300多座,其中旱厕就有40座,绝大部分位于四方、李沧的城中村以及老工业区职工宿舍周围。这些厕所设施简陋陈旧,但由于多数处于待拆迁区域,目前暂时没有更新重建计划,只能加以改造并完善清洁和管理措施。

  除此,还有一些尽管有下水设施,但卫生条件一样简陋的老式公厕仍旧被继续使用着。老式厕所一般位于本市的平房聚集区 ,和路边常见的公共厕所相比,老式公厕常年有着固定的服务对象——住宿条件较差的平房住户。记者在青岛晶华玻璃厂宿舍老式厕所采访时了解到,大多数居民都是全家挤在25平方米的房子里。

  “有人说我们住宿条件差、房租低,所以只能用条件简陋的厕所。可简陋一点不打紧,关键是得干净呀,每天有人来打扫打扫也好。”晶华玻璃厂宿舍的一位老住户抱怨说,旱厕成了被城市文明遗忘的角落。

  “我们每年都会分批升级改造,逐步淘汰老式厕所。”针对市民们的心声,市容环卫处工作人员答复说,20多年前青岛存在有1000多座旱厕,要全部改造完毕需要一个过程,在旱厕没有完全消失之前,他们会首先保证一点,那就是将现有老式厕所的卫生状况尽量维持好,让居民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不能冲水,不能洗手,甚至连门都没有,你还是多走几步路去公园的公厕吧。”4月11日下午,从太平山上散步回家的市民林先生,这样发表了自己对山脚下的两个旱厕的意见。在他眼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的大城市里,还使用着旱厕实在不怎么文明。但,这正是太平山龙潭路附近的50户居民、郑州路19号300多户居民最基本的生活状态,这两个地方虽然一个在市北一个在四方,但都还在使用着旱厕。

  ■郑州路19号

  城里人仍在用“大茅房”

  郑州路19号是清一色的平房,因年代久远很多房子已经十分破旧。整个片区的道路崎岖不平,大多数地方还都是黄土路,上面还被横七竖八的挖出粗细不均的沟渠 。那些没来得及清理的污泥上沾满了垃圾 。就这样自东向西,各家各户的污水 ,顺着沟渠千回百转地流到大街上,最后一直流进片区尽头马路的古力井里。

  4月16日阳光不错,但街角路边几乎找不到一位晒太阳的居民。偶尔遇到几个路人,他们也是匆匆而过。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居民不可能有闲情逸致。

  使用带有化粪池的旱厕,是片区没有下水道的一个标志。

  居民们说,这些旱厕使用寿命已近60年。一度漏雨,直到去年冬天开平路房产所才派人进行了维修。

  旱厕卫生通常由四方环卫一名负责收捡片区垃圾的环卫职工刘师傅打扫。由于胡同狭窄,专门的环卫掏粪车进不去,粪便都由刘师傅开着小车一座厕所一座厕所地清理出来。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个差事,刘师傅一个人还承担着附近盐滩社区 、郑州路社区约10座公厕的粪便清理工作。与之相对的,是厕所的高频率使用,这样一来,厕所很难每天都得到有效清理。就在前不久,刘师傅的车子出了故障,之后又得车辆年审,这些小意外已经让刘师傅多天没开工了。

  同样,太平山脚下龙潭社区附近的平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子,大多也是租住户。在路边,分布着3个旱厕,一个连男女厕所的指示标志都没有,一个化粪池被毁,粪便流淌到了居民院子里,一个没了屋顶,居民雨天上厕所还得撑着伞。“要不是亲眼所见,恐怕没有人会想到青岛市区里还有这样‘原始’的厕所吧?”附近居民介绍说,平日里,厕所卫生也没有专人打扫。有一些老人在路边开辟了小菜园,偶尔会用旱厕里的粪便给蔬菜施肥 ,这就算是旱厕得到了一次清理。

  排队上厕所排了几十年

  厕所门口是一个四方形的化粪池,没有盖子,里面的污浊物全部暴露在外。塑料袋、啤酒瓶、剩菜剩饭,你能想象的垃圾在这里都能找到踪影。捂着鼻子走进旱厕,需要更大的勇气 。没有废纸篓,便池外面的卫生纸扔得满地都是,这还不是最糟的,有的便池已经破损,粪便从残缺处流了出来。

  今年14岁的刘伟跟随父母在郑州路19号片区的院落里住了10年。他的家紧邻其中一座旱厕,夏天时在屋里都能闻到隔壁旱厕的臭气。让刘伟印象最深的是雨水灌进没有及时清理的化粪池、路面上污水横流的场景。“蛆都爬出来了,走哪儿都踩一脚脏东西。”刘伟说,一到夏天,厕所里绿头苍蝇横飞,滋生的黑蚊子个头老大了,一叮起很大一个包。

  今年80岁的老住户曹秀华还记得 ,当年她担任片区的小组长时 ,每天都带领几个热心的住户义务打扫厕所。那时的旱厕里,干净明亮。如今每户每个月收取2.5元的卫生管理费,卫生状况却越搞越糟。也正是因为如此,曹秀华的小孙子每次过来探望,都不愿意在这里过夜。

  旱厕除了卫生状况差以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太拥挤。曹秀华的家就在郑州路市场附近的旱厕旁边。在她的印象里,除了下雨天,几乎每天早上厕所旁总有几个人站在外面排队,而这样的场景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有人等不及了,就生气地骂上一句,小跑着再去找其他的厕所。但其他厕所情况也是一样,还得排队,还不如在一个地方‘死守’着。”曹秀华说,跑着找厕所的大多是那些没有经验的新住户。而即便抢先占了位置,在里面上厕所的滋味也很难受。“很多人的素质不是特别高,又没有门,时不时就有人进来看看,一句话不说,你也知道是在催你。”而像曹秀华这样的老人,大多行动不便,在高峰期上厕所成了一种挑战。因此,他们还是在家里用尿盆。

  这是低房租的代价?

  在郑州路19号片区里转悠,时不时就有一则租房广告冒出来。为了招揽生意,有的住户还自制了一块租房的招牌,用竹竿挑得高高的,将广告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居住环境越来越糟,那些有条件的原住户选择了搬离。如今,坚守在这里的,大多是收入水平较低的租住户和年纪大的老住户,这里的房屋月租一般也就三四百元钱。

  小高也是其中的一个房客。2006年,小高从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后,和女朋友租住在这里。一个客厅加一个卧室两间平房月租金350元,相对两人每月3000元的收入,非常实惠。4月10日下午,他想趁周末休息把租住的小屋重新粉刷一下,“这样能看起来亮堂一些”。小院里的自来水管突然停水,让他的计划落了空。墙皮脱落,没有供暖,这里的住宿条件甚至比小高的农村老家还要简陋。但让小高最头疼的,还是上厕所的问题。去最近的一个旱厕,不到两分钟,但他们晚上从来不敢出门。“胡同里黑咕隆咚的,厕所里也没有灯,晚上不敢出去。”小高解释说,这里人员混杂,治安状况不好。“我们现在赚钱比较少,是你们认为的‘社会底层’吧?要租这么廉价的房子,也就只能忍受这么脏的厕所,这就是低房租的代价吧。”

  和小高住在同一个院子的,还有3户人家 。虽然同住一个院子里,但和常见的大杂院不同,因住户搬来搬去人员流动频繁,这里的邻居之间打交道并不多,大多数情况是只有在凑水费电费的时候能够见上一面。小高比较熟悉的是住在自己隔壁的那个哥们儿。但当问及邻居的姓名时 ,他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 ,只说“是干物流的”。大学毕业那会儿刚搬过来时,小高曾经对每个邻居都很热情。曾经有一次,住在对面厨房里的小伙子,向小高开口借相机,结果刚拿到相机的第二天就卷铺盖走人了。从那时起,对同在屋檐下的邻居们,小高也有了防范意识。

  ■探究

  拆迁中断,厕所改造掉进“空当”

  站在郑州路19号片区最东端的街头,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跨海大桥露出了雏形。破落的屋舍之间,矗立出一座水泥钢筋的现代化建筑,新旧对比之间,凸显的好像是不同的两个时代。对于跨海大桥,曹秀华这样的老人本来也很期待—— 她期待着建大桥能拆迁到自己家 ,然后他们全家能迁到更好的房子里。可惜的是,断断续续的拆迁改造至今并没有把郑州路19号片区拆了,居民们仍旧住着破旧的平房、使用着不干净的旱厕。

      原本有望拆迁改造

  早在2001年,经有关部门批准,郑州路19号地块已经被列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由青岛世嘉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而伴随着胶州湾跨海大桥青岛段落户青岛中北部城区,郑州路两侧城区改造项目于2006年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在2006年及2007年期间,这里共拆迁了五六十户居民,随后拆迁工作一度中止。

  “这与郑州路19号的房屋产权不无关系。”据青岛世嘉置业有限公司工程部的范先生介绍,郑州路19号平房产权非常复杂:一类是1958年沙岭庄搬迁安置房,一类是阎家山村的原有住户,一类是原青岛化工厂自管房。“产权不一,拆迁方案也不一样。比如200多套单位宿舍拆迁参照的是旧城改造补偿方案,而像阎家山村、沙岭庄等城中村的房子参照的是旧村改造补偿方案。看似一字之差,其实两者在计算面积和补偿标准上有很大差别。因与自己期望的补偿金额相差较大,城中村的居民们对此很难接受。

  “当时,600余户拆迁居民中仅有68户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造成该项目无法开工建设。”范先生介绍说,因补偿标准和计算方法难以达成统一,拆迁工作最终陷入僵局,至今该片区有400余户居民尚未拆迁。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频繁修改拆迁方案,并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商讨解决方案。“原来说3月底会有动作,但没成行。最近有消息说,可能在5月底发布拆迁公告,但这也难确定。”范先生表示,对于工程进度,还要看相关部门的批复。

  而记者电话咨询青岛市四方区拆迁办公室时,对方称郑州路19号已经列入改造计划,但一时半会儿还启动不了。

  就这样,这个片区的居民只能继续使用旱厕。

      有的旱厕不得不废弃

  “原来有10个旱厕,现在只剩下8个半了,有一个成了垃圾场,进不去人,另外半个只能用男厕。”对于该辖区的情况,郑州支路社区居委会的闫大姐再熟悉不过。她说,居委会原本想出资1000元雇人,把堵上的、成为垃圾场的旱厕清理出来,可这活又脏又累,对方张口就是1500元,而且这还只是清理一个厕所的价钱。这次改造的尝试最终不了了之。

  废弃的旱厕四周,堆满了生活垃圾 。这个原来人口流动性极大的场所,如今一片荒凉,偶尔有几只小猫小狗驻足。住在附近的居民纷纷绕远“转战”其他旱厕,除了倾倒垃圾 ,没人会主动接近它。

  由于疏于管理,那些在使用的旱厕,情况也不容乐观。暴露在外的化粪池夹杂了塑料袋、卫生纸等杂物,眼看就快溢出来了,还不时有居民提着小桶往里面倾倒垃圾。

  在市垃圾管理处监管一科白科长的印象里,郑州路19号的旱厕是个老大难问题。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工作人员曾多次到现场察看,化粪池的淤泥越积越重,即使抽粪车能进去,也抽不出来 ,难以进行彻底清理,这样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化粪池容积越来越小,由此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再不想办法,剩余的那几个还能用的旱厕也要遭殃了。”老住户曹秀花摇摇头,深叹了一口气。

  ■延伸

  老式厕所,让方便成了“不方便”

  除了郑州路19号,还有一些地方的旱厕虽然经过了简单改良,有上水系统,但不能自动冲厕,仍需要保洁人员定期清理便池。像四方区瑞昌路67号青岛染料厂宿舍、嘉定路青岛晶华玻璃厂宿舍、鞍山二路贸易市场、阎家山村新区等地的老式公厕就属于这样的情况。记者探访时注意到,除了阎家山村新区的那座老式公厕以外,其余的4座公厕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堪忧。

  青岛染料厂宿舍 厕所铁门神秘失踪

  青岛染料厂宿舍的这座公共厕所,夹杂在四幢楼房中间,看上去有些突兀。厕所的水泥墙体被涂上了黄色,屋顶是红色的石棉瓦。一个大大的“女”字深嵌进黄色围墙里,看上去感觉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另一端男厕的围墙是去年冬天铺设暖气管道时被拆掉后又重建的,还是一截单调的水泥墙。厕所里唯一的一个水龙头,被封进了1米高的水泥围墙里,还被上了锁,只有保洁员冲洗厕所时才会打开。

  虽然有下水道,但粪便隔上几天才会被清理一次。还没走近,就已有一股恶臭袭来。厕所内部的条件也是相当简陋,甚至连基本的吊顶都没有,抬头就能看见房梁和石棉瓦。地上的一堆脏水已呈黑色,如果要到最里面的便池上厕所,必须踩着两块转头“过河”。

  青岛染料厂宿舍大院里,共有3处平房聚集区。一处在厕所正对面三四米开外,一处在厕所南边的山坡上,另一处在大院的入口处。三处平房里大约住着22户居民。

  今年50多岁的朱师傅是厕所附近的住户,他指着厕所的入口处说,因为使用者太多又缺少人清扫,有一段时间为了防止平房以外的人上厕所,社区居委会安装了两扇大铁门,并上了锁。每家平房的住户花两块钱,专门配了钥匙。可过了没多久,两扇铁门就神秘失踪了,有人说是被人卸下来当废品卖了。这唯一的一次改进厕所管理的尝试由此也落了空。

  晶华玻璃厂宿舍 晚上要自备手电筒

  嘉定路青岛晶华玻璃厂宿舍有两处老式厕所,一处在人民路与嘉兴路交界处,一处在人民路第一小学对面。前者的女厕只有3个便池,人民一小对面的女厕总共有8个,厕所内部的水泥地面也全部用钢筋铺设了,可以防滑,而且在台阶处以及每个厕所的隔板上都安装了铝合金扶手,方便老人使用。两个厕所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两处都没有电灯,晚上上厕所要自备手电筒。另外,卫生状况也不无例外得差,废纸扔得到处都是,想找个干净的落脚处都很难。

  两处老式厕所正好处在平房聚集区的对角线上,主要服务对象是周边138家平房里的住户。对于来方便的那些非平房住户,人民路一小对面的公厕一度曾经收取每位2角的费用。2008年5月,被贴上“公共厕所”的蓝色标牌之后,过路的行人、周边商铺的打工者都可以免费上厕所。

  如果允许列一个“最差条件老式厕所”排名,鞍山二路贸易市场内部的公共厕所能排到前列。这个厕所在市场的最南端。一进门,写有“小心地滑”字样的白色木板歪歪扭扭地定在门框上方 ,窗框斑驳得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玻璃上面也是斑斑点点,显然很长时间未经擦洗。右边一排是男便池,左边的空间被分割成男厕所和女厕所。女厕所位置靠里,男厕所是女同胞上厕所的必经之地。男便池的木门常年开着,往往让那些来上厕所的女同志很尴尬。

  居民自述“讨厌它,又离不开它”

  据了解,青岛染料厂宿舍大院的老式公厕是1956年建造的,算起来已经“服役”55年。而晶华玻璃厂宿舍大院老式公厕的使用寿命也有60年左右。

  “那些有经济条件的人家都搬走了。只要平房一天不拆迁,我们这些老住户就一天离不开它。”染料厂宿舍朱师傅的这句话可能代表了平房住户的心声。同样,晶华玻璃厂宿舍的138户居民也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够搬离拥挤狭小的空间。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平房前后间距也就一米多,狭窄的通道里几乎容不下两个人并排行走。站在附近的楼房上俯视,几乎每家的房顶上都用塑料纸、石棉瓦、帆布和木板打着“补丁”。

  晶华社区居委会的常主任介绍,晶华玻璃厂宿舍的这批平房仍没有具体的拆迁日期。而经过改制之后的晶华玻璃厂,如今已经停产,无力对老片区的宿舍区进行修缮 。由此,这里的住户还得像过去的几十年一样,每天到老式厕所里方便。“装个灯,装个可以自己冲厕的系统,保持一下卫生,还能凑合着用。”有的住户提出,至少这些措施能够让他们“方便”的时候更加方便。

  ■困局

  “共用厕所”的管理空白

  是什么绊住了老式厕所的“进化之路”?

  市容环卫处的职责之一是,指导和监督检查环卫设施的管理和垃圾、粪便的消纳处置及监测工作。但老式厕所的卫生状况并未纳入市容环卫处的监管范围。“从2008年开始,对老式厕所执行一个专门的管理标准。一二类公厕必须不定时不间断地清洁,但老式厕所只要每天冲洗4次即可。”市容环卫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位于老城区或者大杂院的老式厕所,更确切地应该叫做“共用厕所”。

  与公共厕所相比,这些老式厕所人员流动相对较小,多以居民住户为使用对象。按照《青岛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单位、居民区的共用厕所,保洁工作分别由所在单位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因此其卫生状况并不纳入市容环卫处的检查范围。目前,多是街道社区自行管理,有的也由产权单位委托环卫部门代为管理,但每天都有专人打扫很难落到实处。

  而按照《青岛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共用厕所”由产权单位负责修建,其修缮改进工作也归产权单位负责。“‘旱改水’工程,需要由责任单位提出接通公共排水管道申请。经市排水处派人现场察看,对照图纸 ,确认施工符合技术规范,不会破坏公共排水管道后才能施工。”市排水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审批门槛比较低,之所以老式厕所长期改造没能成行主要还是没有责任单位过来提出申请。

  “大多数老式厕所都在待拆迁区域,如果投入资金大规模改造,产权单位也觉得不值得 。”市垃圾管理处监管一科白科长告诉记者,因建设需要必须拆除的,建设单位必须事先提出拆迁方案,报青岛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审批,但目前老式厕所列入改造计划名单的并不多。与此相对的另一个情况是,像青岛晶华玻璃厂、青岛染料厂等产权单位已经破产,因此不在近期拆迁的范围,老式厕所的改进也无人问津。

  对于老式厕所的问题,很多人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今年4月初,市排水管理处及各区市排水管理部门在全市13处广场、社区集中开展了排水条例集中宣传活动。受太平山旱厕问题困扰的市南区龙潭路社区居委会郭主任,现场求助市排水管理处 。排水管理处马上组织人员到现场察看,技术人员经过现场测量,决定新设DN200排水管道近40米,新建检查井4座,其中包括一段近6米的竖直管线,将旱厕铺设管道接入排水管线,尽快解决居民的排水问题。对此,排水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坦言,这并不在其工作管辖范围,属于特事特办。

  伴随着城市新一轮的规划改造,老式厕所的淘汰命运已成定数,但是何时提上日程,还不确定。B2~B3版文/图 记者 朱艳丽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桑燕庭]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旱厕 青岛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