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兴邦》热卖
“半岛之夜”大型慈善晚会
半岛都市报社大楼
1999年8月9日,在青岛市市北区潍县路55号一栋不起眼的老楼里,《半岛都市报》生根发芽,从此揭开了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半岛地区报业市场新的历史篇章。12年艰辛创业 、12年春华秋实,《半岛都市报》度过了创业期、转折期和规范期,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腾飞期,成为山东半岛报业信息量最大、发行量最大和影响力最强的报纸,品牌价值13.56亿元。
不仅要提供都市快餐,还要提供新闻大餐;不仅要关注百姓生活 ,国家大事,世界要闻面前也要有自己的声音——凭着立足青岛、关注世界的办报方针,凭着“精彩源自创新”的办报理念,《半岛都市报》成为岛城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在2010年跃居世界日报第48强。
新闻报道,责任与民生一肩挑 立足青岛,关注世界。几乎每一件国内外大事,都有《半岛都市报》的记者参与其中,都能看见《半岛都市报》记者的身影,无论是体育竞技性强的世界杯、奥运会,还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甚至日本大地震,新闻现场总有《半岛都市报》记者的身影,而且往往是同城媒体中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撤离的那个人,历经艰险去挖独家新闻。
面对国内外大事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声音,这是品牌媒体的重要标志,也是《半岛都市报》的一大亮点,更是半岛人作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半岛都市报》先后派出十余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区采访,第一时间把前方最新的信息传递给青岛读者,其《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系列报道获得了国内外媒体的好评。在采访报道间隙,半岛人也时刻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前方记者协助当地人民抗震救灾,后方采编人员积极为灾区人民募捐,一幕幕场景令人难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半岛都市报》组建了近50名编辑、记者参加的奥运报道团,对张娟娟射箭夺冠、刘翔因伤突然退赛和青岛英凌姑娘无憾谢幕等热门事件进行了及时报道和重点策划,奥运期间共刊发奥运会报道816个整版,刊发稿件、照片约5400篇,每天开设 30个左右的专栏或栏目。而《半岛都市报·奥运会特刊》也荣获“全国报纸奥运号外·特刊最佳版面特刊奖”和“最具收藏价值特刊奖”。
在关注国内外大事、要事的同时,《半岛都市报》深知自己与青岛读者的鱼水关系,不忘加强本地重磅新闻的策划,暗访类稿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
其中,暗访淋巴肉、卧底黑心油、暗访非法收油点、地下赌博机及合成“羊肉卷”的报道,一经推出后,迅速被国内媒体和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促成了事件的解决,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 半岛都市报》的超强战斗力和舆论监督作用。
此外,《半岛都市报》关于“两会”、“世博”、海湾大桥和海底隧道贯通、世界杯等国内外大事的报道,均从百姓的诉求出发,通过百姓视角看新闻,在彰显品牌媒体舆论影响力的同时,保证了贴近性与可读性。
感恩的心,回报读者和社会 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青岛市每1.2个家庭就拥有一份《半岛都市报》,远远高于同城其他媒体。覆盖率如此之高,除了半岛人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岛城市民的支持和关爱。饮水思源,《半岛都市报》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时刻谨记这一点,以感恩的心 ,通过多种多样的慈善活动回报社会,回馈读者。
2003年,《半岛都市报》开展了“义卖报纸助寒门学子”的活动,先后为驻青高校贫困大学生捐款50多万元;2004年6月,崂山区慈善总会成立,半岛都市报捐款30万元,用以支持发展慈善事业;2006年8月9日,捐助市慈善总会10万元,同时资助13名寒门学子每人3000元;2007年5月,向青岛市残疾儿童医疗康复基金会捐款12.6万元;2009年6月5日,半岛都市报与青岛市慈善总会正式签约,成立青岛市慈善总会半岛慈善基金,先后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寒门学子、春蕾女童等多个群体进行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