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部门“自我辟谣”,权威何在?

2011-06-20 10:27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张玉胜  

    6月17日,卫生部召开食品安全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会。针对此前媒体报道“我国2000多种食品添加剂近六成无检测方法”,卫生部回应说,食品添加剂从产品本身检测来说,都是有检测方法的 ,无法检测是指在食品中的残留检测,此类标准目前确实需进一步完善,但部分添加剂无法也无必要检测 。(6月18日《京华时报》)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此前的媒体报道:“卫生部工作人员表示,我国目前2200种食品添加剂中,有检验标准的只占总数的近四成,这也就意味着有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然而,现在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又说,“实际上,2300多种添加剂从产品本身检测来说,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对照,都是有检测方法的。”但是仍旧让人不明白的是,4月22日,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1~5批汇总)》中,显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共47种,食品中可能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共22种,合计69种。其中有37种均在检测方法一栏中显示“无”或者空白,占总名单数的54%,接近六成。

  诚然,权威人士出面解疑释惑,有助于消除公众对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的误读和担忧,达到“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宣传效果 。不过,这种在舆论强烈质疑、政府公信“很受伤”之后的“自我辟谣”,似乎不足以答疑。更何况,这类辟谣语焉不详 、数据混乱。而且根据舆论传播“先入为主”的规律,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更倾向于相信第一次听说的情况 ,而对“后续”的信息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质疑。

  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要求是时效性、完整性和权威性,而公开透明的本质和灵魂就在于及时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知情权,达到解疑释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 。信息公开不是说书讲故事,不必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吊公众的胃口,应当力争在没有保密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食品添加剂而言,同属卫生部的“内部人员”,有人说“无法检测”,有人说“有检测方法”,前后矛盾,自我“辟谣”,这犹如统计数据的朝令夕改,会让公众无所适从,更有损政府的诚信与权威。

  不当信息能够纠正,但政府公信力的失而复得却并非易事。希望政府部门能从“六成添加剂无法检测”的风波中吸取经验教训,确保向公众发布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权威 辟谣 张玉胜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