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白铁华看望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沂蒙母亲王换于老人。
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翻看过去用麻线做的鞋底。
这幅油画生动地讲述了"火线桥"的故事。
“一口饭,作军粮;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赢得了无数老百姓的拥戴,沂蒙红嫂支持革命、支援前线的故事更是传遍了中华大地。
一口口糖水,一碗碗米汤,她救活了被敌人严刑拷打、奄奄一息的大众日报社工作人员;为了照看革命家后代的孩子,她创办了战士托儿所,悉心照料革命者的孩子,让他们在前线安心打鬼子,而自己的四个孙子先后夭折;为了保全党的重要资料,她与敌人斗智斗勇,把生死置之度外……她就是被称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
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同样令人感动。她们披星戴月、不分昼夜,不知摊了多少张煎饼,不知做了多少双鞋子,一天只吃一顿饭,困了在柴草堆里打个盹,用她们的一针一线和一张张煎饼,支持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扛起门板跳进水中 ,32位妇女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架起一座坚固的人桥,一个团的部队从这座火线桥顺利通过汶河,夺取孟良崮……
在沂蒙山革命老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沂蒙山老区人民用青春、热血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