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8月16日讯(记者 马正拓) 在青岛拥有属于自己的房产,开私家车上下班;有“职称”不说,每月还能拿到职称工资;收入每年一次浮动上涨,各种福利加起来月薪上万元……“晒晒”青岛港部分农民工的生活 ,很多人感叹能和外企白领相媲美。深挖一线劳工的智力价值,让每个农民工有尊严地工作,正因如此,青岛港日前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奖”,这是岛城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8月15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表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青岛港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奖”。对于用全国沿海港口1.3% 的码头岸线、干出了6.9%的吞吐量的青岛港来说,这只是每年众多奖项中的一个 ;但对于青岛港8000多名农民工来说,这个奖意义重大,因为他们是这个奖项的直接受益者。
青岛港现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约8000人为农民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港约有800余名农民工在青岛购置了房产,由以往的外来务工者变为名副其实的青岛人;近200名农民工买了私家车,每天开车上下班。这些在常人眼中的“大老粗”,能有今天的生活条件,完全得益于青岛港对农民工智力价值的深入挖掘。
据介绍,青岛港近年来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引导岗位成才和实行同工同酬等方式,使港口农民工由技能匮乏向技术型工人转变、由挣钱吃饭向实现价值转变、由短期务工向当家作主转变、由打工者向新时期产业工人转变。每年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安排他们外出进修,全面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2010年,青岛港还出台了为农民装卸工评职称的办法,开创了全国企业的先河。目前,青岛港员工队伍结构由过去77%的职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变为现在的以5000多名拥有各类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表示:“青岛港能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港口,发展成为世界第七大港,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他认为,企业和员工是共生 、共赢 、共同成长的关系,保护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创造性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青岛港发展壮大的前提。
据了解,青岛港还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个典型,其经验在全国推广。
■人物特写 潘其君:昔日“大老粗”如今成金领 “农村出身的普通打工仔,能有今天的生活,这辈子值了。”作为已经在青岛扎根落户的外来农民工,潘其君觉得这一切得益于青岛港的工作机会。在这里,他实现了从一名靠搬搬抬抬挣钱养家的农民工,到新时期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变。
打工仔拿上白领工资 潘其君说,他最初到青岛港干装卸工时,在亲朋眼中就是个外出打工者,靠苦力挣钱养家糊口。“老家的有些同学后来上了大学,分配了体面的工作,同学聚会时我基本上不去。”潘其君说,当时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跟人家格格不入,不好意思出现在聚会的场合。即使在青岛港工作11年来,他的收入节节攀升,如今月收入高达上万元,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旧时同学,但过去在别人眼中,他还是“大老粗”。
农民工评职称命运改变 2010年7月,青岛港出台了为农民装卸工评职称的办法,开创了全国企业的先河。通过现场答辩,身为青岛港大港公司装卸4队副队长的潘其君,被聘任为助理装卸工艺师,负责组织装卸现场的工艺流程。“很多人以为装卸工只是下苦力,但装卸的位置、流程不同,装卸效率也会有很大差别。”潘其君说,受聘以后他觉得自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多年装卸工的经验、对装卸流程的熟知等智力价值,一一得到了体现。
一线农民工也能退“二线” 在48岁的青岛港农民工钟庆升眼中,青岛港人尽其才还体现在对老工人的关怀上。“我是2005年进入青岛港的,在一线干装卸工。”钟庆升说,当时他在火车上干铲煤工,机械把煤炭卸进火车车厢后,他负责把冒尖的地方推平,这完全是个耗费体力的活儿。两年之后,青岛港开始对一线的农民工进行调岗,由于钟庆升年纪较大,就被调整到“二线”,当了一名火车信号工。与此前的岗位相比,信号工耗费的体力较少。“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工,最担心的就是体力不行了,没有单位愿意再雇你。”钟庆升说,但他没想到自己能享受这么优厚的待遇。
文/图 记者 马正拓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桑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