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厂布局之痛:抢滩大江大海环评走过场(图)

2011-08-30 10:5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探访二:四川茂县

沿河氯酸盐厂成“定时炸弹”

    在江浙一带,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产业有向苏北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化工产业的转移目标也是欠发达地区——中西部。令人揪心的是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诸多江河发源之地,化工企业出于水电成本、排污等考虑,又都偏好临河而建,一旦发生化工物质泄漏或污染事件,后果不堪设想。

    村里的苹果没人买了

    8月24日,记者前往今年7月初因泥石流引发化工厂氯气泄漏的四川省阿坝州采访,发现该地在一些乡镇甚至山青水秀的村庄周边也建起了化工厂。7月初发生氯气泄漏的化工厂,就位于阿坝州农业大县茂县的一个小山沟——棉簇沟附近。

    今年7月3日凌晨,棉簇村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四川岷江雪盐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岷江雪盐化)下属的茂县鑫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盐化工)氯气泄漏,导致棉簇村143人住院。要不是这场天灾,很少会有人去追究这家表面风光的企业酿成的人祸——除了这次偶然的氯气泄漏之外,这家氯酸盐企业早已开始让村庄周围的生态环境悄悄发生变化。

    站在茂县棉簇沟中央,向不远处的棉簇工业园区望去 ,那里只有三家企业,其中西烨硅业和天和硅业位于山沟西侧,而鑫盐化工占据了东侧位置,这一侧的山坡上已经看不见绿色,几棵已干枯的树木孤零零地矗立在山坡上。

    对于棉簇村的村民来说,鑫盐化工所带来的破坏远不止此。在村民张阿婆院落里,几个村民们向记者谈起化工厂时七嘴八舌。“以前能生喝的自来水现在都不敢喝了”“河道下游中的土豆变得发麻”“现在村里生产的苹果都没人买了”……抱怨诉苦声此起彼伏,他们一口咬定一切变化都来自于化工厂,“大夏天的 ,山上不少树都光秃秃的 ,已经死了,你说这工厂有没有害?”还有村民声称,工厂“夜间经常偷着排放污水。”

    不过 ,当地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都显示正常。

    被贱卖的水电和生态

    根据汶川地震后制定的《茂县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介绍,茂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8%,是阿坝州最大的农业县,提供廉价劳动力不成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茂县丰富的水电资源。茂县有大小河流170条,水资源总量104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69.73万千瓦;县电网与省州大网相连,有50万开关站和其余等级变电站,是阿坝州电力枢纽中心,有极强的电力能源保证。

    水电资源丰富,这正是茂县积极上马高耗能产业的原因之一。“输电线路的成本非常高,以35KV的输电线路为例,每公里的成本在30万元~40万元。”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所以很多高耗能的化工企业都会选建在临近水电站的地方,附近还会配套建设一个变电站。岷江雪的介绍中也曾提及:“依托阿坝州丰富的电力、水利资源,岷江雪自成立以来高速度发展。”

    “这边的电价不分高峰期,全年电价低于0.3元/度。”棉簇村产业园区西烨硅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在青岛大工业用电价约为0.7元/度。按照生产一吨氯酸钠需要5000度电计算,理论上讲,在茂县设厂要比青岛设厂生产一吨氯酸钠便宜一两千元钱。

    除了丰富廉价的水电资源,靠近河道易于排污似乎也是一个绕不开的理由。位于南新镇棉簇村的鑫盐化工已经被泥石流破坏殆尽,河道里横七竖八的管道被很多村民认定就是排污管道,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亲眼见过排污水”,而在亚坪村工业园区里,同样有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里。

    工厂位于泥石流高发地

    不过,当地百姓在为眼前的污染而着急的时候,更可怕的危机随时都在潜伏酝酿。

    “汶川地震后,原来的供水系统和水源地遭受破坏,而在未来10年内,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将是主要次生灾害。”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艾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沿河分布的化工厂最容易受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侵害,从而对下游地区造成污染。

    据介绍,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阿坝州茂县东兴涪江支流土门河竹包沟发现两个堰塞湖,其中一个已溃决,并造成涪江土门河约10公里淤高2米以上。黄公坪电站大坝深孔泄水孔淤塞及浅孔泄水孔闸不能开闸,溢流堰孔被树木阻塞,最终通过爆破处理,将浅孔泄洪闸门打开,溢流堰疏通,险情才得到解除。

    而7月3日凌晨发生在棉簇村的泥石流灾难已经证明该处不适合建厂,但鑫盐化工的重建已经在有序地展开,计划10月份恢复生产。

    影响下游城市饮水

    事实上,自汶川地震发生后,山体地质结构稳定性大大降低,只要一点常规雨量,泥石流就可能发生。茂县气象局曾公布消息 ,在此次棉簇沟发生泥石流前,当地的降雨量仅为22.4毫米,当地村民称这次泥石流是“百年一遇”,而当地1989年曾降雨104.2毫米,都未造成较大灾害。

    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化工厂排出来的废气让山谷两边的树木和草地都枯死了,造成了很大的植被损坏,所以一下雨更加剧了泥石流灾害。

    就在7月3日泥石流爆发之时,记者注意到,阿坝州环保局的官方公告中有一句“暂未检测出水质有异常”。“当地环保部门立即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上述化工厂厂区及周边地区氯气和氯化氢进行监测,但未检测出氯气和氯化氢的浓度。同时对岷江四个断面的水质进行了抽检,暂未检测出水质有异常。”公告中称。

    不过这些建在城市水源周边的化工厂对于城市饮水来说显然是一颗定时炸弹。“生产氯酸盐的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铬,就跟云南这次铬污染一样,一旦混入水源,有致癌的危险。”绿色和平组织赖芸告诉记者。赖芸曾经参与过福建南屏一处氯酸盐污染项目的调查。

    文/图 记者 朱艳丽 李杨(署名除外)

■探究

“环评”何时不再走过场?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排查后的结果显示,总投资约1万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当时 ,环保部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对今后新上的各类大项目推行规划环评,使环境保护提前介入宏观决策,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从事后补救走向事前预防。

    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现环保部副部长)还曾警告说,“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布局性的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的环境风险,将取代个体的污染,成为我国环境安全的头号威胁。”如走过场一般的地方环评报告,使得这一预言愈来愈成为现实。

很多项目“边审边建”

    记者在江苏盐城响水县采访时发现,当地一家报纸上赫然刊登着“陈家港再掀项目攻坚热潮”的消息——为了招商引资,陈家港镇给每位核心领导下了一人招引5000万元以上项目的要求,并要求缴纳保证金 。当地一位公务员透露说,这给领导班子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为了招商引资,大家绞尽了脑汁。

    作为响水县天然潮汐河道的灌河,因环境容量大、排污能力强也被当做当地招商引资的一大卖点。在响水县官方网站2008年陈家港化工园招商网页上,至今能看到这样的内容:灌河潮汐落差大,河面平均宽度在1500米,自净能力强,环境容量大。为了招商引资,响水县还“明确专门人员、安排专门车辆、落实专门经费外出招商”等。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任洪强在走访苏北诸县时,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几乎每个县都设立了化工园区用以吸引产业转移而来的化工企业。这些园区很多都没有完整科学的产业规划,只是简单地圈上一块地就开始招商,环评标准设置很低,很多项目甚至是边审边建。

    尽管这些园区都表明自己建有污水处理厂,能够达到环保治理的标准,有些甚至冠以绿色生态园区的名称,但在任洪强看来,这些都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他认为,化工污水处理的理想模式是生产同类产品、或者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企业排放的污水才容易得到充分有效的处理。而那种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只要是化工类的就撮合到一个园区之内,要想对它们的污水完全达标处理,几乎不可能。

民意调查几成空文

    由于重化工业对拉动GDP增长的效果十分明显,席卷全国的“重化工热”在四川省也得到“响应”。以成都彭州为例,这个著名的蔬菜之乡,几年前走上了打造中国西部石化基地的道路。

    2008年5月初,彭州迎来了一个产能为1000万吨/年的炼油项目。加上已于2006年初奠基的四川80万吨/年乙烯项目,彭州作为未来西部石化重镇的前景似乎已经非常明朗,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乱了一切。“幸好这两个项目都尚未建成投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艾南山说。

    “中国的环评很多时候就是走过场,一般来说当地政府希望上马的项目,都会或多或少地给环评机构一些压力,无论如何都会通过 ,当然这里面主要问题还是公开的信息太少,受影响的人群和环保组织参与的空间不够。”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国际化工业的快速转移与中国环评质量不高有密切的关系。

    马军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记者在南新镇棉簇村和东兴乡亚坪村采访过程中,当地居民对于很多周围存在的化工项目知之甚少,棉簇村村民告诉记者,这个化工厂在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民众的意见,而亚坪村村民则称“倒是征求过意见,也填过调查问卷,但他们具体建什么,我们一开始根本不知道。”

    “这就是环评机构所做的工作,他们一般不会详细介绍项目的情况以及污染情况、怎么处理等,就算最终放出的环评报告也是一个简本,而不是详细版本。”马军认为,其实环评走过场是一种普遍现象,只不过西部欠发达地区可能更徒具形式,这也是导致西部化工项目更容易上马的原因。

招商热情高烧不退

    据相关行业调查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化工业正在向中国集中,而且这种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欧美发达地区的传统化工中心却在不断地萎缩。两年前,美国化工学会理事长魏德曼就曾评价说:“中国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正成为全球化工业的中心。”这究竟是好事坏事?

    对于我国各地方政府尤其是沿海沿江地区来说,化工中心移向中国,确能迎来商机、短期拉动GDP,但从长远来看,缺少布局规划和环评门槛的化工产业扎堆,必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打击。

    对此,我国环境科学及化工行业多位学者认为,鉴于各地方发展经济的 GDP冲动,布局化工石化行业,必须由国家层面来操作,推进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地方做不来,也做不好。”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曾这样表示。

    其实在化工石化企业集中布局方面,国外有很多现成的例子可循。在美国生态脆弱地区,例如内华达州 、落基山脉等地方,都见不到工业的影子;在欧洲,石化产业主要分布在荷兰鹿特丹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在亚洲,新加坡的石化产业集中布局在廊裕;韩国的石化产业集中布局在釜山……因此,早有学者建议,我国化工产业布局应学习一下国外发达地区的做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遍地开花。据《中国环境报》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