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青岛与天宫有百次约会 市民肉眼可看到

“器箭分离”重要指令由青岛测控站发送

2011-09-30 06:2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在火箭飞行中由搭载在火箭外部的摄像头拍摄的火箭与飞行器分离遥测图像画面。这个器箭分离指令就是青岛测控站发出的。(视频截图)



老兵马洪会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它的天空之旅中,作为陆上最后一个测控站,也是发射上升段最后一个测控站——青岛测控站,将一直承担着测控任务。9月29日21时天宫一号发射后,在第583秒至585秒,青岛测控站发出“器箭分离”指令,天宫一号和运载火箭成功分离,这标志着发射成功。预计在未来一个月里 ,青岛测控站将负责100余次的天宫一号测控任务。

第583秒,青岛向天宫发出分离指令

    在青岛测控站测控中心操作平台上,有一个摇杆是用来控制直径10米的雷达天线方位、仰角的设备。当火箭到达青岛测控站“视线”范围内时,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快速跃动的亮点。这时,主操作手移动摇杆,在两三秒内,让亮点停在屏幕中心的位置。“这样,天线跟踪上火箭,会启动自动跟踪功能,直到火箭离开测控范围”。在天宫一号发射第583秒,青岛测控站工作人员发送出“器箭分离”指令,只见画面上,运载火箭和天宫一号分离。随后,天宫一号进入远望三号的测控范围,根据指令打开太阳能帆板,开始了静静地太空航行。

    青岛测控站总工程师孙惠勇打了比方,雷达聚集的能量就像一根针,要捕捉到几百公里外的一个飞鸟,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这个环节不能出现任何闪失,一旦雷达没有发现天宫一号,就无法将指令发送过去,天宫一号就像个断了线的风筝,出现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发射前4小时,青岛站进入工作状态

    为保证测控任务万无一失,9月29日上午,青岛测控站工作人员对测控设备进行最后一次检查核实,细致到小数点后的八位数。下午5时,距离发射还有4个小时,工作人员全部进入测控中心各就各位,正式进入工作状态。

    为了做好天宫一号与“神八”交会对接的特殊使命,此次用于天宫一号测控的多项设备都是今年年初最新研制或是最新改造的。孙惠勇介绍说,大家在电视上观看发射过程时,看到火箭飞行画面,下方显示有“青岛”字样的,就是今年配备的直径5米“火箭遥测”系统接收到的。

    另外,测控站两台屡立战功的直径10米雷达,一台用于遥测监控火箭飞行轨迹,另外一台将向运载火箭与天宫一号组合体注入“器箭分离”指令,收到指令后天宫一号将脱离火箭进入运行轨道。“器箭分离的这一指令的发出,是火箭发射上升阶段中最后一个关键节点,标志着发射是否成功”。

未来一月,青岛要与天宫相会百余次

    天宫一号成功升空,测控人员经过简短的庆贺后,大家又开始为下一阶段的监测任务做准备,他们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还会很繁忙,也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后,每绕地球一个圈次是90分钟,一天大约绕地球15圈,”孙惠勇介绍说,今后,青岛测控站每天都要承担对天宫一号的遥测监控任务,每天监测4至5圈,每次监测大约7至9分钟,监测距离从两三百公里到千余公里不等。这样算来,未来一个月青岛测控站总共要监测100余圈次。 记者 任金梅

    青岛未能观赏到天宫升空时英姿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时,青岛市民未能观赏到它的英姿。对此,9月29日,青岛观象台专家房崑解释说,“29日晚青岛的天空状况不好,云层比较多,影响观测。抛去天气这一因素外,即使这个晚上很晴朗,青岛市民也无缘观测到。”因为天宫一号发射后,进入青岛境内时开始执行器箭分离,天宫一号将脱离火箭进入运行轨道,没有了火箭的亮光,加上夜色正浓,天宫一号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就是藏身在漆黑的夜色里,是无法观测到的。

    进入轨道后有望肉眼看到

    “不过,天宫一号进入轨道运行后,在凌晨或傍晚时分,有太阳光照射到它时,市民有可能用肉眼观测到它。”房崑表示,现在观象台还不掌握天宫一号的轨道数据,无法计算天宫一号何时进入青岛上空,后期会继续关注,一旦掌握及时发布。

    在观测上,房崑表示北方区域观测条件更有利,像北京的观测条件就会比青岛更好一些。“这是因为天宫一号是一颗极轨卫星,轨道平面通过北极和南极地区,因此在观测上距离两极地区的人更容易观测到。越向北,天宫一号的地平高度就越大。对于青岛来说,地平高度大约只有30度,这样就必须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来观测,否则就会被楼房或其他物体遮挡视线”。另外,观象台介绍说,肉眼看到它,应该只是一个小亮点。

    记者 任金梅

■激动时刻

老兵马洪会——

奔波36小时只为看天宫

    马洪会之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了八年兵,见证了神舟一号和神舟五号的发射。2006年从酒泉回到青岛创业,目前他在青岛搞智能变色体温衣,如果感冒发烧穿上这个衣服,衣服就会变色。他搞这个项目,曾经获得了酒泉的技术支持。因此,他对酒泉一直心怀感激,在天宫一号发射信息传出来以后,马洪会就决定和妻子回酒泉看看,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由于临近十一,飞机票价很高,两人决定做火车出行,这一趟也可以称得上艰辛了。他们是26日早上七点钟,坐火车到徐州,然后从徐州又坐火车到兰州,最后从兰州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达基地时已经是27日晚上八点,前后折腾了36个小时。而且由于票源紧张,他们只买到了一个卧铺和一张无坐票。夫妻二人在火车上只能轮流睡觉,硬撑着到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虽然已经疲惫不堪,而且花了1400多块钱的火车票钱,对于经济上不是很宽裕的夫妻二人,这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29日,马洪会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老关系,希望能带妻子进发射场,亲眼目睹天宫一号的现场。当天晚上,他和妻子如愿乘坐大巴车来到了茫茫戈壁滩上,凛冽的寒风让两个刚从岛城温和气候中来的人很不适应。马洪会不得不又花了300元买了一件军大衣,两人把外皮和内胆分开来穿,就这样一件军大衣让两个人挨过了这个寒冷但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夜晚。

八旬老兵艾平——

“追梦”不忘种下山东月季

    81岁的艾平是山西米脂人,但是现在已经在山东威海安家。他曾经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讯站站长。这一次,是第五次重返故地,为的就是要见证空间交会对接。

    在参加完抗美援朝之后,艾平就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了第一批建设者。他负责的工作是通讯联络。老人感慨说,很多通讯手段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当初刚到戈壁滩搞建设的时候,风特别大而且少有遮挡 ,但是只要风一刮,战士们就奋不顾身保护设备,比如要用身体搂住天线不被吹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凝聚了包括他在内的众多老兵的心血。在工作了30年以后,艾平离开了他深爱的地方,但是随后他变成了一个航天迷,每次重大发射现场都有他的身影。他给记者数了数,算上天宫一号的发射,他见证了13次中国航天技术的“第一次”。他说,自己肯定要回来看神八发射和空中交会对接,他说那才是他日思夜想的好戏。

    这次他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特地从山东带来了月季花、樱桃 、李子等种子,希望能栽种在这里,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增添一些“山东元素”。

    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 刘延珉  单俊楠(本报酒泉9月29日电)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修相科]

相关专题:天宫一号升空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天宫 测控站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