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变轨天宫“ 自在飞” 进入自主飞行轨道

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基础

2011-10-01 06:2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9月29日晚9时16分,"天宫一号"成功升空。当晚9时20分左右,在河北怀来,李春雨和张吉两位教师拍下了"天宫"过境河北的照片。夜幕中,"天宫"的运行轨迹犹如一条光线(图中心),横陈在群星闪耀间。《法制晚报》供图





    据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北京时间9月30日16时0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又称自主飞行轨道)。

    两次变轨奠定基础

    这次轨道控制是在天宫一号飞行第 13圈实施的。此前,在9月30日凌晨1时58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 4圈时,北京飞控中心对其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轨道控制,使其远地点高度由 346公里抬升至356公里。天宫一号已从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近地航天器发射后 ,受高层大气阻力的影响,其轨道高度会逐渐缓慢降低。通过此次轨道抬升,预计可使天宫一号在神舟八号发射时,轨道高度自然降至约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从而尽量减少发动机开机,节省燃料。有关专家表示,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后,地面人员将对天宫一号平台上的交会对接机构等各分系统进行测试,还将利用搭载的有效载荷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活动。

    生命保障系统自主运行

    此外,记者9月30日从中国航天员中心获悉,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已经启动,转入自主运行状态,航天员进入“天宫”前将建立载人环境。载人航天工程环控生保系统专家李英斌在接受采访时说,天宫一号任务提出了严苛的舱内微生物指标和可吸入颗粒物指标要求,为此,他们专门研制了微量有害气体净化装置,采取综合手段对舱内气体高效净化。此外,还首次带入了微生物净化装置,为航天员打造高度洁净的环境。

■相关新闻

整流罩坠落,近10万人疏散

    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当晚9时35分许,首片整流罩残骸在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野目盖村的一块空地上找到。

    9月29日21时18分,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163秒后,火箭一二级分离 ,整流罩分成两片向下坠落,随后 ,火箭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向大气层边缘靠近。据了解,“天宫一号”任务整流罩为蜂窝式半罩结构,总长12.71米,直径4.2米。半罩重约1吨,总重约2吨左右。由于这次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不载人,所以火箭取消了逃逸系统,做了一个较大的整流罩,为我国在役火箭中最大的一个。

    9月29日晚,记者从“天宫一号”整流罩残骸搜索回收安全保障指挥部了解到,当晚9时35分许,首片整流罩残骸在榆林市被发现,长达8米,宽4米。据了解,此前相关部门曾发布消息称,“天宫一号”发射后整流罩残骸会坠落在榆林市榆阳区和神木县9个乡镇近1500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近10万名群众,并有加油站、电厂、油库、化工厂等多家易燃易爆场所和企业可能受影响。9月29日19时,记者了解到,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在该范围内的近10万人全部被安全疏散,进入该范围内的道路临时实行交通管制,9月29日晚8时50分至9时55分的两趟由西安飞往榆林的航班晚点,榆林市消防、公安等部门全部到位待命。据《西安晚报》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修相科]

相关专题:天宫一号升空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天宫 变轨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