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救助老人? 人大代表将提交相关建议

2011-10-14 05:5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法律与道德本不该冲突

    山东元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单正国

    刚才好几个人提到了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许云鹤案”,我觉得这些案子存在一个共性,它们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法官过多地考虑了自由裁量权问题,而没有去考虑整个案子判决后所引发的社会效应问题。

    我们的法都是好法,但在现实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受到道德影响的问题。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我们的法律有一定的西方思想,而我们的传统道德观是在几千年过程中形成的。但是,我们的法律和道德是不应该冲突的,我认为对“彭宇案”等这样的案子,法官不能用道德上的主观意念去判决,而必须遵循“有证据就支持,没证据就不支持”的原则。

    对慕春华等爱心人士施救老人这样的正面典型,媒体应宣传;对这些做好事的人,社会应保护,法律也应保障。



    关注文明体现媒体操守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曹胜

    我听了慕春华师傅和张淑芬老人讲的感人事迹后,也深受感动,我是含着眼泪听完的。按理说,像扶老人这样的“小事”,是人们最起码的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形态,讨论这个看起来是个伪命题。但现实中,这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觉得这是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当然,我认为,咱们现在的主流价值观还是好的。一些问题只是出现在个案上。针对这样的情形,我认为新闻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弘扬主流价值观,真正体现媒体人的职业操守,更加去关注文明,关注民生,只有这样,才能传递更多温暖,更多温馨。





   学点医学常识科学救助

    青医附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赵洪芹

    如何才能科学救助呢?老人摔倒有多种原因,一是意外摔倒,二是因疾病摔倒。因疾病摔倒的老人往往意识不清,市民可通过摸脉搏来确定伤者心跳情况。

    老人摔倒后最容易发生骨折,头部着地还容易出现脑出血,施救时市民应查看是否有意识,如果出现骨折则不能随意挪动。发现老人口腔里有分泌物,可以将老人的头偏向一侧,将口腔清理干净,保持呼吸道通畅。

    ■记者手记 感动就在身边

    本报见习记者 李保光

    10月7日上午10时许,在南京路浮山所公交车站,上演了平凡却又感人的一幕。八旬老人纪洪洲不小心摔倒,经过此处的出租车司机慕春华不顾周围人的“善意提醒”,和其余三位“勇敢”的市民一起上前帮老人处理伤口,并在香港中路派出所两位民警的帮助下,及时将老人送到了医院。这件看似十分平常的小事,却感动了无数人。

    本报发出第一篇报道后,“扶老四人组”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很多市民打进热线向“扶老四人组”的义举表示赞赏,并表示以后遇到此类事件他们也会像这四位热心市民一样毫不犹豫出手救人。

    也有不少网友在网上留言表达自己的心声。网友“冰心玉壶”留言说:“现在看到这样的新闻,都有热泪盈眶的感觉。”网友“静静她爹”说:“唉,流泪了,好人好报。我决定从此以后,碰到这种情况立即出手相救!”

    其实,除了当时热心市民的义举外,背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在感动着记者。让记者印象深刻的,除了慕春华这些年获得的重达七斤的获奖证书,还有在面对记者时,“扶老四人组”不仅没有吹嘘自己的功劳,反而反复强调其他人在救助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7日上午,在医院采访完纪洪洲老人后,记者立刻拨通了小沈的电话。当记者提出面对面采访时,小沈连说了3个“不用”。最后,在记者的一再坚持下,小沈才答应了记者的请求。在见到小沈后,她一再说自己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好事都是其余几个人做的。

    当记者采访小徐时,他也是始终都在介绍别人在救助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对于自己当时的义举,却只字不提。在采访结束后,小徐特意打电话嘱咐记者不要在报纸上写他的全名,原因是让熟人看到后会感觉“不好意思”。

    爱心四人组的义举令记者动容,受助者的表现同样打动了记者。纪洪洲的老伴张淑芬已经76岁高龄,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坚持天天去医院坐诊。纪洪洲老人出事的当天,她在工作;接下来的几天,她也坚持每天抽出时间去医院坐诊。当记者问她怎么忍心舍下自己的老伴,去为别人治病时,张淑芬这样回答:“老伴摔倒了,我一直很内疚,也很自责。但医院的病人已经和我约好了,就不能不去,做人得讲诚信。”

    事情已经发生7天了,张淑芬老人几乎天天在两家医院之间奔波,老人的好友李女士则向记者透露说:“在老人出事的当晚,张淑芬一夜没有合眼。”

    值得一提的是,在12日上午的采访结束后,张淑芬又找到记者,表示除了要感谢“扶老四人组”,还要感谢当时开道的两位民警和当时在现场帮助过纪洪洲的每一个人。12日晚上9时许,记者又接到了老人的电话,她特意嘱咐记者一定要在报纸上写出那些需要感谢的人。“出事后还有很多领导同事、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甚至是一些我都不认识的人也都打电话来询问老纪的情况,这些人我可能不能一一回电话,但希望通过媒体向他们致谢。”

    感动就在身边、好人无处不在,这是记者这些天来最大的感受。其实,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每天都有感人的事情发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A8、A9版文/本报记者 李志波  陈美洁 图/本报记者王滨(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助老 爱心卡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