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 ,关于申城楼市出现“深度降价”的报道不断,市场上,部分房源价格大幅下调,引发前期业主集体抗议,也颇引人注目。不过,在部分楼盘降价的背后,也引发一些思考,其中不乏针对楼市是否“假摔”的争论。
价格有松动 必须承认,申城楼市部分房源的价格,已出现松动。据佑威及楼市专评网联合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周(10月 17日~10月 23日)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9.48万平方米,环比前周下跌20.10% ;上周全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 21538元/平方米,环比前周下跌2.73%。
换句话说,上周商品住宅的成交量未能在前周的基础上继续回升,反而掉头向下,态势非常不好。在成交量总体已经很低迷的状况下,商业贷款利率再提高,并且申领周期拉长,无异于雪上加霜。“网上房地产”显示,一些楼盘的成交价格,较前期有明显松动。
截至10月23日,商品住宅仅成交了29.89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 ,暴跌72.54%,预计今年10月的成交量在 40万平方米左右徘徊,比2008年10月金融危机时期高呼“救市”时的成交量44.64万平方米还要低。
价格有误区 不过,仅仅从成交价格上对楼市进行分析,有失偏颇。这主要是因为,同一楼盘因为成交类型的不同,成交价格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例如,某楼盘前期开价超过25000元/平方米,而10月中旬的新盘价格仅为17000元/平方米,从价格上看大跌8000元/平方米。但前期推出的是别墅等低密度产品,后期推出的是高层公寓,因产品不同,价格有所变化,也很正常。
此外,在宝山一个楼盘,前期楼盘成交均价为 21000元/平方米,后期推出房源的成交均价为 15000元/平方米至17000元/平方米。但是,前期推出的房源,属于7层楼的小洋房,后期推出的是高层公寓。
在实际统计中,上述两者,都被一些人认为是“大幅降价”。
价格有炒作 此外,部分楼盘因大幅降价而引起“前期业主集体维权”的情况,似乎也需要冷静观察。在这些楼盘中,有一些楼盘,确实存在前期业主抗议、开发商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但还有另一些楼盘,在记者询问其情况时,销售人员乐意宣称其楼盘“大幅降价”,并有意无意地夸大“前期业主抗议”的担忧。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假担心、真炒作”,希望借助新闻热点,吸引更多刚性需求的注意。
更重要的是,一些楼盘所谓的“前期价格”,只是自己所称,并没有成交案例作为参考。换句话说,许多楼盘所谓7折、8折的优惠,只是将单价抬上去后再打折,属于“虚折”。
不可否认的是,近期从绿地秋霞坊的刚需到星河湾的豪宅,从中海御景熙岸的公寓到长泰西郊的别墅,都有房源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但是,并不是所有项目都“深度下跌”,一些楼盘只是推出了几套“特价房”,超过95%的房源依旧按原价出售。
由此可见,目前申城楼市的降价,其中存在炒作成分。对“楼市形成拐点”和“开发商回笼资金”之间的区别,目前需要冷静观察。
据《新民晚报》
北京开发商提升“软品质”寻求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新建住宅价格连续4个月环比涨幅为零,同时9月份北京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4%。北京高房价的势头受到初步遏制。记者了解到,一些房地产开发商面对阵阵“寒意”,在物业水平、社区文化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期望从提升楼盘“软品质”方面增强销售力度。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克放认为,市场的低迷,会加剧房地产行业的优胜劣汰,促进开发商进一步提升住宅品质。他说,除了质量这个“硬品质”外,开发商必须更加注重服务、文化等“软品质”,“软品质”将成为楼盘的重要卖点,也是开发商之间的竞争点,开发商所做的事不仅仅是盖房子和卖房子,更应该是为老百姓创造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今后才会在竞争中胜出。
北京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志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内外兼修关注居住需求。他说,住宅新品质主义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房企而言应该不断提升“内力”,尤其是技术上、观念上的提升,这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提出来的,开发商应主动调整、适应。刘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曹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