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农揭秘《丝之屋》小说讲述了一个通天大案

2011-11-04 15:0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2011年元月,柯南·道尔产权会破天荒地对一部福尔摩斯新故事做出了唯一的认证——由英国当代作家安东尼·赫洛维兹创作的《丝之屋》。它和以往的续写作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能成为福尔摩斯家族里血统纯正的新成员?它是否能够唤醒我们记忆中的、心目中的福尔摩斯呢?本报专访译者之一的马爱农女士。

  与福尔摩斯渊源深

  记者:您翻译了《哈利·波特》,非常受读者欢迎,这次又翻译了“福尔摩斯”,有什么特别感受吗?

  马爱农:对于福尔摩斯,这个渊源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我很小就读过福尔摩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的时候,亲手编辑过福尔摩斯四大奇案,和陆陆续续的福尔摩斯的故事和小说。所以我对侦探小说一直是情有独钟。当找到我翻译这个福尔摩斯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我今年春天的时候,在伦敦特意拜访了贝克街 221号福尔摩斯居住的地方 ,其实是虚构的地方 ,但是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在调查当中,英国人相信福尔摩斯的存在比相信丘吉尔的存在还要多。当时我在英国走了很多大街小巷,在伦敦桥上散步。

  当我翻译《丝之屋》的时候,我常常想起我亲身游历伦敦的情景,这对我翻译这个作品很有帮助。而且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柯南·道尔的机构最后能够认证这一本书。因为它有引人入胜的悬疑的案情,又忠实地延续了柯南·道尔的手法,而且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描绘了当时那个时代英国伦敦的社会情况,还有各个阶层的社会状况,现实表现手法,有很高的文学性。我想,大家读了以后,不会失望的。

  带19世纪的感觉翻译

  记者:您是用19世纪的英国古典味来翻译《丝之屋》吗?在翻译的过程中,您觉得什么地方最困难?

  马爱农:我并不应该带有自己的倾向,作者是什么风格,是什么口气,什么语气,创造什么样的氛围,我就要更加贴切地转达出来。《丝之屋》给我们的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情境,我只能用这样的笔触把它表达出来。

  最难翻译的是作者用的19世纪有点跟狄更斯相似的写作笔法,传达一种浓浓的19世纪后维多利亚时代的气氛。我在接触阅读翻译这个作品的时候,必须调动起我的阅读记忆,就是对英国19世纪的那种作品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去翻译 ,这是一种挑战。

  记者:您在翻译过程中,有激动的感觉吗?

  马爱农:有。在翻译很多作品的时候都有这种感觉,似乎跟作者融为一体,完全融入了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这时候就很兴奋,仿佛是自己在创作了。

  故事结局出乎意料

  记者:《丝之屋》仍是以华生的视角来写吗?

  马爱农:是的,《丝之屋》仍以华生医生为第一人称。我觉得这本书拍成电影也会很好看。

  记者:为什么这部小说得到了柯南·道尔产权会的唯一认证呢?您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找到了答案?

  马爱农: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过几本后人仿写福尔摩斯的作品,多为短篇小说。我觉得,《丝之屋》的语言和写作手法是最接近柯南·道尔的,而且书中展现了当时伦敦社会的种种场景,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记者:您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有没有猜到凶手是谁?有没有猜到结局?

  马爱农:我不仅没有猜到凶手,而且没有想到案情会朝那个方向发展。小说的发展让我感觉意外。读到最初三分之一的时候以为只是一个简单家庭命案和铁路盗窃案,我甚至对福尔摩斯的探案本领表示怀疑,但后来却发现是个案中案,通天大案。

  记者:翻译《丝之屋》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马爱农:乐趣之一是跟着神探一起破案;乐趣之二是深切感受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各类人物。记者 秦绪芳

  ■相关链接

  翻译姐妹花马爱农马爱新

  马爱农,1964年9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祖籍常州,中国翻译家,与其妹马爱新因合作翻译《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而出名。

  马爱农1993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辑室任编辑,现任编辑部主任。翻译《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之前,马爱农曾翻译《到灯塔去》、《绿山墙的安妮》、《爱伦·坡短篇小说选》等世界名著。

  马爱新,197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在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工作。因与姐姐马爱农合作翻译《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而出名。现为译林出版社编辑。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马爱农 通天大案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