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本不应承载过多的期望

2011-12-16 09:3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杨祥玺  

    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考上了大学,韩培印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 。但是 ,当儿子大学毕业后,韩培印发现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韩培印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上大学还有用吗?”这是农民工老韩的困惑,是千千万万个正在全力供孩子读书的普通农村家庭的困惑,也是无数想要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实现人生梦想的青年的困惑。

  这种困惑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当“读书无用”的苍白现实硬生生地摆在押上全部身家静待收获的农民眼前,这不仅仅是对诸如韩培印这样的某个家庭的打击,也是对一个村庄的打击。在农村以血缘姻亲关系为主要纽带的熟人社会中 ,个体的失败也会迅速扩散到其他村庄,产生非常恶劣的示范效应。

  现在,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 ,他们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便能考上大学,毕业找工作时也“无爹可拼”,很难找到可以“出人头地”的工作。即便找到了工作,但城市中昂贵的住房、生活和子女教育成本,也让很多人无力承担,他们不仅无力反哺父母和家庭,甚至要再次回过头来,继续啃老 。对于不少农村家庭来说,全力供孩子上大学,已经成为一场风险较高、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的赌博。面对这种情况,他们难免会犹豫和顾虑,慎重再慎重。对此,你可以指责他们过于现实和功利,可以指责他们过于计较投入和回报的得失,但对于押上全部身家的父母来说,供孩子上完大学 ,已是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他们根本输不起。

  上大学已经很难改变命运,但不上大学 ,又能如何?贫二代和农民工二代想要改变命运,更是难上加难 。读书,依然是那些有梦的家庭以及那些有梦的农村青年,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只不过这条路,如今越走越窄了。这条路之所以越走越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过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扩招,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政策驱动行为,而不是基于经济发展驱动下的市场需要。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还停留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还不能提供足够的必须要由高校毕业生才能胜任的职位,但我们已经制造出来大批量的高校毕业生。这种暂时的供需失衡,是时代抛给这一代年轻人的难题。但这个难题,却只能由那些最无助的农民和农村青年来承担。

  他们“ 没能赶上好时候”,这的确值得同情。但坦白地说,现在已经不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时代,期待考上大学就能立竿见影改变孩子的命运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已经不合时宜。农民工比大学生赚得多,这恰恰是社会对体力劳动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肯定 。从这一点来说,读书不等于改变命运,也不等于成功,实属正常。毕竟,成功除了与读书相关,与个人的性格、意志 、努力程度乃至运气,也大有关系。

  读书本不该承载太多的期望,尤其是承载太多关于改变命运的期望。道理也许很浅显,但我们的尴尬在于,对这些所谓的“道理”,陷于困惑和无助的老韩,能够理解吗?而且,当阶层流动的渠道狭窄得难以通行,身处底层的农村青年没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任何“道理”也掩盖不住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患。读书无用,但不读书更没有出路,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尴尬与无奈 。面对被快速前行的时代所抛下的这个庞大群体,面对老韩们以及他们的子女们的苦闷和无助,政府和社会,除了动动嘴皮子,更要拿出切实的行动来,给辛劳的老韩们一份安慰和希望,给青年们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读书 期望 杨祥玺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