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起,本报发起捐助活动,号召市民为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瓦里滩孤儿福利学校的学生捐献过冬棉服,筹款为他们购买一台教学用投影仪。消息发出的第二天,就陆续有市民响应,到报社送钱送物的络绎不绝。截至12月17日捐助活动当天,市民共为玉树孩子捐款10081元,棉被 、棉服、学习用品七大包。每一笔捐款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福州北路的天山小区到报社,本来很短的路程,但是对于上了年纪难辨东西南北的大妈来说,这一段路走起来并不那么简单。“您好,我从报纸上看到了你们的活动,想要参加,但是周六又没有时间,能不能提前来捐款?”12月15日晚上七点,记者忽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带着浓浓青岛腔的大妈。“我家在福州北路天山小区,也知道你们报社在南京路110号,但是不知道怎么过去,坐公交车不知道坐几路,走路的话,我就很难知道报社在哪了。”
记者听到这里也很难想出办法来,告知电话那头着急的青岛大妈,如果在南京路站下车后还找不到报社,可以再次拨打这个电话询问,记者多次问对方的称呼,都被拒绝了。12月16日一大早,记者来报社后一直等待这位大妈的问询电话 ,但是一上午也没等到,中午过后正准备离开,突然就接到一楼警卫室的电话,“一位大妈说是想要给玉树捐钱,你们下来接待一下吧。”
记者迅速下楼,为了监督捐款的准确流向,记者特意准备好自己的证件并叫上了一位同事,一同下楼接待这位大妈,“我捐钱也不多。把钱交给你们很放心 ,只要这些钱能到玉树的孩子手里就可以,我还要谢谢你们呢。”大妈的话让记者感受到寒冬里的暖意。
捐款活动定在12月17日上午九点开始,十点半,送走了大部分爱心市民后,记者正在统计当天的钱物明细。“还能捐吗?来晚了!”大门口传来一声急切的询问,一抬头,一个熟悉的面孔已经出现在记者眼前。玉树结对活动已经办了一年多,集体捐助、聚餐也发起过好几次,记者对每一位积极参加活动的结对市民都很熟悉了,眼前的这位女士,每次的活动都能看见她的身影。这位女士姓张,资助的是一个10岁的小姑娘。
“刚刚在群里看到今天有活动,我就从家里跑出来了。来不及给孩子买东西,我把家里的棉被带来了。”话音还没落,张女士转身出门,从自己的车里抱出了一床棉被和一床毛毯交到记者手上。“棉被是自己做的,毛毯也是新的。想让孩子盖厚点别生病了。”张女士觉得捐棉被还不够,想了想,拿出600元钱给了记者。“报社之前说过 ,每年给每个孩子300元钱,我一直惦记着,可是自己寄怕寄不到,这次请一定帮我捎上。剩下的三百元,给孩子们买投影仪,希望他们明年开学就能看到幻灯片。”张女士说完,匆匆走了。
12月17日下午两点 ,活动已经结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记者的办公室。老人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个信封交到了记者手里:“这里面是一千元钱,我的一个朋友放在我这好久了,让我帮她把钱捐给玉树的孩子。”老人认真地要求记者开一张收条给她,折起收条后,她又拿出三百元现金,这是她自己的那份。“玉树的孤儿太可怜了,哪怕我们少吃点 、少穿点,也要让他们把书读完。”临走的时候,这位老人告诉记者,她准备号召身边的三四十位老年人一起帮助这些孩子。
这一次,我们为玉树孩子们寄出了满满七大包的棉被和棉服,还筹集了 5700元捐款,加上上次活动剩余的市民捐款,总共10081元。按照原计划,除去邮寄包裹的费用,我们会用剩下的钱给孩子们采购一台投影仪,让这些没有见过幻灯片,甚至没有摸过电脑的孩子们拥有一个至少和他们的同龄人差不多的课堂。记者 田歌颖 实习生 王映映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郭新举]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