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齐齐哈尔严寒 屋里屋外差50℃(附图)

2012-02-02 04:17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在外工作一会儿,环卫工人的头发 、眉毛上全是霜雪



    1月30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多地出现极寒及冰雾天气,有的地方最低气温降至零下45℃。素来以寒冷著称的东北此时究竟有多冷?东北人是怎样过冬的?近日,信报记者来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感受“千里冰封”的严寒景象。在东北的几天中,记者发现当地室内外温差很大,从外面一进室内,眼镜会结一层很厚的霜。

一进屋眼镜结层霜在外站久了成雪人

    火车过了山海关,车窗边慢慢开始结冰,等进入黑龙江省内时,车窗下边已经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碴。2012年1月19日,记者坐上了一辆开往黑龙江方向的火车。

    终点站是黑龙江省讷河市,属于齐齐哈尔市管辖,在地图上位于黑龙江西北部,靠近内蒙古。走出车厢时已是晚上7时左右,记者呼吸第一口空气就充分感受到了外面有多寒冷。对冷空气最为敏感的是鼻子,吸了几次冷空气后鼻子像被堵住了一样,冷得有些呛人。还没走出站,鼻子里已经结了一些很小的冰粒。“今天真冷啊!”站在出站口接站的人几乎都是“全副武装”,帽子手套一样不落,但还是不住地踱来踱去。

    据了解,东北气温的显著特点是昼夜温差大,白天的气温保持在零下20℃左右,而到了夜晚,温度一般会降到零下30℃以下。所以晚上街道上的行人会比白天少很多。大部分的路面上都有一层被轧得坚硬无比的冰面。车辆在行驶时得格外小心,稍不留神就会侧滑、追尾。

    冬天里,这里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室内往往会做一个动作,就是摘下眼镜擦拭或不停地用手甩。这是由于室内外温差大,一进屋眼镜就会结上一层厚厚的霜。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小谢告诉记者,“我眼睛近视的度数比较高,出门必须戴眼镜,一到冬天我就得带上块眼镜布,进屋立刻擦眼镜上的霜。”

    实际上,不光眼镜会上霜,在温度极低的室外待着,时间稍长眉毛、头发甚至睫毛就会结满霜雪,活像一个“雪人”。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妇女、老人、小孩身上。因为他们外出时往往把自己包裹得非常严实,领子很高或戴着口罩,嘴中呼出的热气飘到眉毛、头发、睫毛上,遇冷会很快凝结成霜。

    “回到家中,我孙子说我像圣诞老人。”街道清洁工张大妈对记者说,“外面太冷了,我长时间在户外干活,露在外面的毛发很快就成白色的了。”

    “平常在外面打篮球,帽子、毛衣上都会冒热气。”上高中的小郭说,“虽然现在冬天外面很冷,但我们还是会偶尔约同学在室外篮球场活动一下。”小郭告诉记者,打了一会儿篮球后,毛衣上就会结一层白霜,把帽子摘下来之后,脑袋上会一直冒气,“就像武侠电影里面的大侠正在发功一样,特别有趣。”

室内外差50℃,一冬天能烧3吨煤

    东北有一句俗话:“三九四九,棒打不走。”由于今年过年较早,恰逢四九,所以龙年正月这几天正是整个冬天中温度最低的几天。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虽然过年几天天气一直比较晴朗,但大年初一到初七仍然比往年温度下降了4~9℃。白天维持在零下23℃左右,而晚上经常会达到零下35℃以下。传闻中,东北人过冬人人都穿棉衣棉裤,穿得非常臃肿。可经过记者的调查了解,即使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当地人也不会像咱们想象的那样穿衣。一位袜行老板对记者说,“现在年轻人穿这种保暖裤就可以了,没必要穿那种棉裤。”

    “我小时候穿的都是棉花做的大厚棉裤。那时候我们的棉裤特别厚,可以直接立在地上不倒。”已经60多岁的王大爷对记者说,“现在的年轻人只穿一条毛裤就过冬了。”据了解,虽然东北的室外温度很低,但室内往往非常暖和,很多当地年轻人和咱青岛人过冬的穿着差不多,一件羽绒服就足够了。

    “现在一个冬天最少得烧3吨多煤,屋子里一点也不冷。”住在平房中靠烧煤取暖的老张告诉记者。而住在楼中的居民室内温度常常可以达到25℃左右,室内外温差能达到50℃。很多市民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件一件将上衣 、裤子脱掉,只穿薄薄的一件,仿佛进入了夏天。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脸特别红,他不是高原上的就是东北的。”这句话很好地形容了冬天里东北人的形象,因为他们的脸常被冻得通红。“刮鼻子刮脸的,”东北人经常这么形容外面的寒冷。事实上,记者在外面走了一会儿也确实感觉到了这种刺骨的寒冷。打了很短时间的电话,就感觉手像针扎一样疼,所以手套几乎是当地市民出门必备的。

再冷也不怕,当地很多人爱户外锻炼

    “如果我生活在东北,冬天肯定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因为外面太冷了。”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而实际上,虽然天气非常寒冷,但当地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大街上人丁稀少,正相反,大冬天里,当地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会选择到室外活动。

    刘大妈就是其中一位。“冬天我也闲不住,喜欢约上几个老伙计出来玩。”刘大妈所参加的夕阳红秧歌队在讷河市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每逢过年,大家会和别的几个街道社区的秧歌队一起,来到中心街扭秧歌。秧歌队中有扮唐三藏、孙猴子的,还有划旱船的、抽烟袋的,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大爷大妈们的围巾口罩上挂满了白霜,甚至结了冰碴,但口罩后面的表情却快乐无比。

    在公园里,每天都能看到打门球的老年人,他们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个。东北的冬天,在外面一说话就会有很重的白气,但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我年轻的时候,冬天经常是零下40℃,雪下得都推不开门,现在这点冷算个啥?”一位打门球的老大爷对记者说。

    在公园已经冻得坚硬的湖面上,每年冬天都会有人扫出一块滑冰场地。1月23日,也就是大年初一,记者来到这里时,依然看到有人在滑冰 。一位滑累了坐在旁边雪地里休息的滑冰爱好者对记者说,“这几天过年,来滑冰的人少了,平常下午的时候有20多人呢。”

当地人辟谣

冰棍摆地上卖,真的撒尿能结成冰,假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贼冷”的东北的任何一个城市,你几乎都能在大街上看到吆喝着“粘牙不要钱”的冰糖葫芦摊摊主,以及直接摆放在地上卖的雪糕冰棍摊。在外面待的时间稍长些,就感觉面部肌肉被冻住了,说话都变得不利索,真可谓冷得“抓心挠肝”。

    记者观察到,人们出行时往往会将自己包裹得比较严实,而需要长时间在外面工作的人群,他们的御寒措施则更到位。记者在当地一个市场上看到,许多在外面卖元宵、冻货或其他小百货的摊贩身上穿着军大衣,胳膊上则戴着两只手可以抄在一起的棉套袖,下身穿着厚得有些夸张的棉裤,一条腿几乎就有成年人腰那么粗,脚下则穿着当地人叫做“毡疙瘩”的非常厚实的鞋。“虽然穿得很厚,但还是要不断地跺脚,要不然也撑不住啊!”一位摊主说。

    虽然如此,但记者询问当地人得知,这儿并没有冷到盛传的“在东北室外小便会被直接冻住”的程度。同时,网传曾有网友拿着一杯热水在室外泼向空中,瞬间就变成了雾状,但经过记者实验,这个东北小城里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相关链接

东北人都知道的事

室外手湿不能摸铁

    如果在室外 ,用带水的手触摸铁状物,很有可能的结果是被粘住,而想要拿下来往往得掉一层皮。有些小孩子在室外玩耍时,会用舌头舔铁状物,这样也是非常危险的。

口罩眼镜不能同时戴

    戴上口罩之后,从嘴里呼出的热气往往会沿着口罩上方的空隙冒出,戴上口罩再戴眼镜的结果往往是,眼镜上永远有霜,眼前永远是“白茫茫一片”。

冻伤之后有秘方

    在东北寒冷的天气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冻伤的情况。当地人当然也有很多“民间秘方”来治疗冻伤。最常用的可以概括成十字:“山楂用火烤,白酒泡辣椒。”前者说的方法是将山楂去籽后放在火上烤,烤到可以接受的温度再糊到冻伤处;第二种方法是在白酒里浸泡辣椒,然后涂抹在患处,也可以医治冻伤。 文/图  记者 徐航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郭新举]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冰棍 结冰 严寒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