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高考改革方案,被58岁的老教研员翟广顺视为“力度空前”,对此他既有期待也有深深的担忧。曾担任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翟广顺说,他最感痛心的就是,在“强大”的应试教育面前,本意为素质教育开路的高考改革走了不少“回头路”,英语听力测试是这样,3+X模式是这样,文理不分家也是这样。俗话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但如今高考改革时不时射出的“回头箭”,弄不好会误伤考生。上个月,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年度工作要点提出,今年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希望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能让目前各自为政的高考改革真正把握好方向。
>>>取消听力,多省走了回头路
山东英语高考取消听力测试,让老教育专家翟广顺感到非常震惊。“高考是最为灵敏的指挥棒,取消英语听力测试等于暗示学生听力不重要,长此下去,我们校园内就要产生更多的英语‘聋哑人’,到时候难道我们要像其他省份一样,重新恢复高考英语听力?那耽误的那批孩子怎么办?”山东不是第一个取消高考英语听力的省份,翟广顺建议,应该多看看外省经验得失。
城乡差距难由此缩小
河北从2001年开始,将听力正式纳入高考中来,一直持续到2004年,这四年中,听力都是必考内容。期间学校和家长重视、学生积极努力,听力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但河北在2005年放弃高考英语听力后,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时,相当一部分同学笔试成绩很出色,可到了面试环节却败下阵来。因为自主招生面试多是英语交流,考生根本听不懂考官的意思,表达能力又有限,直接导致落选。
针对这一状况,河北宣布从2012年开始,高考外语听力重新回归,分值占到30分。
在高考英语听力中断的7年间,农村高中更加舍不得在英语听力教学设备上投入,致使教学设备落后,一台录音机、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就是全部教学设备。由此河北城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差距不但没减小,反而在逐渐拉大。
除了河北,浙江、江苏等省在一度放弃英语听力后,也先后重新恢复了听力考试,其中浙江于 2009年重新启动英语听力考试,为了避免听力测试偶然性给学生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每个学生在高考前最多可以选择参加两次英语听力考试,自主决定考试时间,自选一个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江苏也提出从2012年开始,英语听力和口语将一年多考。考生同样一年有多次机会参加考试,考得不好的还可以再考。
“聋哑英语”恐卷土重来
翟广顺还向记者回忆了高考英语的改革之路。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外语考试,英语成绩不计入总分,只作为录取时的参考分数。到1980年,外语成为必考科目,考试分数的30%计入总分。1984年,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成为与语文、数学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此后,高考英语改革致力于语言能力建设,目的在于变“聋子英语”为会听,变“哑巴英语”为会说。但是直到2000年,高考才将听力列入考试范围,迄今积累了10多年的实践经验。
对于取消听力考试,还是有叫好声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就是山东高考取消英语听力的坚定支持者,两会期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此举很正确。“现在学生的负担已经过重了,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到英语听力上。我本身是1979年出国的,但是出国之前我只学了半年英语,到了国外半年后,在那个环境中,英语听说能力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可问题在于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朱清时一样能出国深造。“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听力是读、写应用的基础,我能够想象在高考取消英语听力以后,众多高中肯定会调整英语教学方案,英语课堂或许会重新回到‘哑巴英语’的老路上。”
翟广顺甚至将取消英语听力视为“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的无奈投降”,他认为儿童接触语言是从听觉开始的 ,学习语言讲究“四字功”,即听、说、读、写,其中听是摆在第一位的。因为听力是获取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第一途径,只有通过听,才能使说、读、写基本技能达到综合运用,从而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3+X+1”,被扭曲的素质教育
2007年是山东新课改后第一年高考 ,也是山东高考变化最大的一年,其中新加入的“基本能力测试”,被业界称为山东省2007年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然而,在本次新的高考改革之后,基本能力测试将从高考科目中去掉,即变“3+X+1”为“3+X”。
曾经的“亮点”被取消
“基本能力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山东实行素质教育的决心,旨在用考试指挥棒推进素质教育,用高考来提升一向被忽视的薄弱学科地位。”翟广顺称,基本能力测试为山东在 2008年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其积极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开设基本能力考试初衷是好的,用考试形式来考查学生对于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知识掌握程度,目的就是要让学校开齐课程,重视音体美教学,纠正文理偏科,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当基本能力变成一项高考硬性指标时,它又成为学生的极大负担。”翟广顺说,“3+X+1”模式中的“1”,从科目类型上加重了考生的负担,两天半的考试时间偏长是不争的事实,多年形成的应试惯性,将“1”逼入了书面死角,长于死记硬背的考生不见得有多少音乐、体育素质,一样可以答题,取得可观的分数。
死记硬背“音体美”
不少学校为了备考基本能力,把高三学生一星期仅有的一节体育课也“霸占”了,体育外堂改为内堂。社会上也有专门机构搞猜题,人手一本厚厚的基本能力习题集,高考一结束,学生也就基本忘得差不多了。因此翟广顺认为,走形式的基础能力测试应该取消。
这在部分教育界人士看来,同样是高考改革的一个“回头路”,因为基础能力测试初衷就是为了提倡应试教育,把它取消掉,等于承认素质教育的新尝试被高考指挥棒再次“打败”了。
其实,山东高考改革长期以来都是朝着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推行的,针对逐步解决偏科和重视德育、体育、文艺、劳动技能等来展开的,“山东一直都是全国学生数量最多的省份,山东学生饱受应试教育之苦,这些年来,山东推行素质教育决心之强、力度之大绝不是其他省份所能比的,甚至有些‘孤军奋战’的味道,到现在还对全省各中学违规补课、乱改课程等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同时深化课程改革,这保证了山东高考改革大方向是一直在前进着,但是螺旋上升,有曲折有反复。”翟广顺说。但是,在激烈的高考升学率竞争中,音、体、美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被应试教育惯性悄然磨损,继续推行下去可能变味。几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本市高中生告诉记者,很多人并非是通过真正的音、体、美学习和实践来达到考试目标,而是像学英语单词一样死记硬背考点知识。
>>>文科理科,分分合合的纠结
2014年起,山东省高中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说到这里,翟广顺指出,在素质教育的改革思路中,文理分不分科,也是让政策制定者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
别省刚分,山东又要合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江苏,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推进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高考实行“3+大综合”,其“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且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而宣告失败。
江苏在2002年~2009年先后实行了三个不分文理科的高考方案,让考生、家长、学校都怨声载道,到了2010年,无奈重回文理分开划线录取的老路。
“文武兼备、文理并重应当是山东教育的追求。但山东学生和老师走惯了文理分科的路子,一下子转入文理不分科的轨道,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高中教师都是在高度分科背景下接受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新考试制度将是关键,外省经验和教训尤其应当借鉴。”翟广顺说,山东在2011年高中招生时明确规定不得文理分班,这届学生恰恰是2014年高考文理改革的学生,这届学生、家长和老师心理压力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
改革不可能面面俱到,翟广顺对文理不分科虽然叫好,可还是有着很大顾虑:实行文理不分科,在高校招生自主权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于那些专才、怪才、偏才的学生如何在高考中胜出,像臧克家、季羡林等严重偏科的人才如何能脱颖而出,将成为摆在山东教育界面前的现实问题。
重拾“被淘汰”的春季高考
其实,中国高考恢复30多年来,包括山东在内的各省高考改革走的“回头路”不止于此。有教育专家曾发出感慨:“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考试工作要前进一步,每走一步都非常难,但是要倒退却很容易。”
比如肩负着“打破一考定终身”使命的春季高考,2000年开始在北京和安徽试点时,曾经备受关注和期待,可走过10个年头之后,春季高考已经越来越无声无息,当年试点省市中只有上海在苦苦坚持。
山东在今年将对口高职考试演变成“春季高考”,允许普通高中生报考 ,并允许春夏两季高考重复报考、重复录取。可今年全省只有4000多名普通高中学生报名春季高考,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作为被其他省淘汰的改革方案,其前景也不为业界看好。
■链接
允许异地高考,“阵痛”难免
2014年注定将成为山东高考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届时,凡在山东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这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异地高考的改革方案。3月3日 ,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出台的政策与教育部酝酿中的高考改革方案“思路上一致”,“现在我们鼓励各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然后再出台一个总体文件。”
翟广顺认为,允许异地高考,“破冰”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青岛学生放到全省来说,可能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学生群体。“青岛因其特殊的地缘优势,外来流动人口多,青岛中小学教育质量也位居全省前列。我研究了青岛近年来不断增长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人数,每年新增人数都在万人以上。”翟广顺说,取消了高考户籍的限制以后,可能带来的结果是 ,农民不是因为务工而将子女随迁入城,而是为了子女选择优越的就学环境而带来农民家长的随迁。
当然,除了潜在竞争对手会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享受多年的20分优惠将面临取消,也会影响部分青岛学生的录取机会。
■声音
高考改革,教师盼望发言权
长期以来,关系众多考生、家长、教师命运的山东高考改革,其方案制订过程却缺乏公开度。考生、家长 、老师、学校鲜有发言权。翟广顺曾经担任过市教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等职务,一直很关注山东高考改革,但改革方案究竟是如何论证、如何制订和决策的,这个过程对于他来说也很“神秘”。
他认为,“高考改革是牵动全局的大事,关于高考改革的可行性报告,至少要向社会公开并征求意见,可现在一出来就是决策稿而不是意见稿。引来质疑声与改革方案不透明有着很大关系,如何让改革更加公正透明,本身也是高考改革未来方向之一。”翟广顺以取消英语听力为例 ,认为教育部门在决策前至少应当征求众多一线教师的理性建议,充分站在学生角度权衡利弊,避免或减少盲目决策对外语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或冲击。
文/记者 单俊楠 图/本报记者 王滨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