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岛土陶守望者:收益微薄 徒弟难觅(图)

2012-03-17 08:0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年纪大了,张洪升爬土窑有些吃力了。▲制作土陶用的黑土粘性要大,老张正在翻土。▲在简陋的"工作室"里,张洪升正在为土陶拉胚。▲张洪升家房上堆积着烧好的花盆等土陶窑货。▲张洪升的土陶现在已经开始走工艺品路线,陶人 、烛台、陶罐做得细腻美观。



  花盆、和面盆、大瓮这些土陶制品曾经伴随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锈钢、塑料、搪瓷制品逐步将它们替代。制作土陶的手艺人也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平度何家楼村、大窑村,还有这么六家从事土陶制作的小作坊,他们传承着祖上的手艺,即将成为这里最后的土陶守望者。

  平度何家楼村、大窑村的土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两个村的张姓先祖从四川迁移到这里,靠着传承的制陶手艺,维持生活,繁衍生息。随后的500余年里,这里的人们靠着这手艺赚取微薄的收益,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他们依然传承着手艺。3月14日,记者来到何家楼村,见到了这里年纪最大的土陶守望者——今年66岁的张洪升。

  张洪升从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土陶,他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介绍,土陶制作简单地讲有选土、揉泥、拉坯、晾干、烧制五道程序,其中拉坯成型环节最为关键。土陶晾干、烧窑也是技术活,晾干的火候要拿准,烧窑时窑温达到800℃~1000℃左右,有时还要堵窑顶的排气孔来提高炉温。而张洪升的侄子张书义今年47岁,是这里制作土陶年纪最小的了。

  据该村村主任张永伟介绍,以前土陶红火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何家楼村与大窑村的土陶远销烟台、潍坊等地,覆盖胶东半岛,后来随着市场的缩小,现在都到了需要保护的境地了,为了传承和保护土陶,村里于今年1月建成了土陶博物馆,收集了各种土陶100余件。由于年纪大了,老张的身体也已经大不如从前了,现在他做的土陶也越来越少,并开始逐步向制作土陶工艺品的方向探索。看着儿女都不喜欢从事土陶,老张也很着急,很想能找一个年轻有悟性的徒弟,将自己的手艺传下去。记者 陆金星 摄影报道 实习生 高绪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