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海蜇今年可能大暴发 能毒死小白鼠(图)

2012-07-03 06:30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A 胶州湾里海蜇今年来得早

    6月2日至29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水母计划”工作人员今年首次出海,在黄海、东海海域历时一个月查看水母分布情况。7月2日,记者赶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刚从海上归来的工作人员带回了水母样本。

    “历时一个月的时间,我们主要在黄海、东海查看水母分布情况。今年跟往年相比,水母分布范围更广,胶州湾现在已经出现了大量水母,比往年早,也比往年要多一些。具体情况我们还要做个总结,以便进一步研究水母分布情况。”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生态与环境重点研究室副研究员张方介绍。

    科研人员在胶州湾里发现,沙海蜇、霞水母分布最多,其中,沙海蜇毒性最大,也是近海海水浴场常见的蜇人海蜇之一。“从5月份开始生长,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大点儿的海蜇能长到半米长。”专家介绍说。这些海蜇伴随着胶州湾的饵料,加上日益渐增的水温,呈现出惊人的生长速度。

    前海海水浴场最常见的就是沙海蜇,这种沙海蜇到底有啥特性?记者来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水母研究室,在这里见识到了青岛前海最常见的几种水母:沙海蜇、海月水母、霞水母。“我们在黄海、东海捕捞了不少样本,都是活体水母,保存在实验用的玻璃瓶中,但因在海上待的时间太长,这些活体水母陆续死去,我们只能丢弃掉了。”参与海上考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

B 从生到死就四五个月的寿命

    虽然没有见到刚捕捞到的样本,但工作人员把记者领到了水母研究室,在这里汇集了多种活的水母样本。整个实验室面积近百平米,里面建了两个大水池,还有近百个瓶瓶罐罐的玻璃体,里面分布的水母飘渺游动,煞是好看。海月水母装在一个圆形的玻璃体内,几十只白色透明状水母游得正欢,还有一只管道通到玻璃体内,及时供应氧气。

    占地儿面积最大的当属沙海蜇,在刚进实验室的大水池子里,近百只大大小小的红色沙海蜇拖着长长的尾巴游动自如。仔细查看:最小的沙海蜇只有指甲盖大小,颜色微微泛红。最大的几只有巴掌那么大,大约十几厘米那么长。

    “这些沙海蜇都是从海里取得的样本,半个月前刚投放进这水池中,刚来的时候,这里面的沙海蜇只有指甲盖大小。现在,最小的那只体型也增加了十几倍。”实验室工作人员指着这批沙海蜇介绍。

    记者发现,这个池子长五六米,宽三四米,可里面的沙海蜇却并不多。“这是第一次在实验室环境下养殖沙海蜇,主要为了研究沙海蜇的特性。”

    在实验室环境下,工作人员每天给它们喂食发酵饵料。这种饵料是一种天然虫卵,需要提前发酵变成红色,让这些原本“沉睡”的固定模样变成“活跃”的游动饵料。“每天只投放一次就行,水池里的水也只更换一次。”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喂养方式简单,但这些沙海蜇惊人的增长速度还是出乎工作人员的意料。

    “现在看到的沙海蜇体积还很小,再等一个月左右,这些小个头的沙海蜇能长到一百到两百公斤,体型惊人。但这些沙海蜇寿命很短,从生到死就四五个月的寿命。”工作人员介绍说。

C 量稍微多一些能把小白鼠毒死

    在前海经常出现的沙海蜇、海月水母、霞水母中,沙海蜇的毒性最大,也是游客被蜇的最大元凶。沙海蜇毒性到底有多大?

D 海蜇泛滥,今年可能还会暴发

    经常去海边游泳的市民会发现,这些年海蜇数量多了,甚至出现泛滥。副研究员张方分析,水母暴发排除不了这几个主要因素:气候、养殖、建筑垃圾、海洋环境破坏、富营养化等,海蜇数量也随着这些因素有所变化。张方说,“从2004年开始到2011年,近海海蜇数量一直在增加。”虽然从2011年海蜇有所减少,但整体仍为上升趋势。受到气候和人为影响,水母的年际变化比较大,今年也有可能大规模暴发。并且,从这次出海发现情况看,水母比去年增多。”

    据了解,海水富营养化、养殖笼子的筏夹为海蜇提供饵料和生长温床,人工鱼礁和海底建筑垃圾都为海蜇生长提供了条件。但据专家介绍,由于水母受影响的因素复杂,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水母生存机理,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打基础。今年是中科院水母研究计划五年项目计划的第二个年头,除了出海调研,科学家还建立了一个实验基地,通过培养和实验的方法,来获得水母数量变化的信息。

    沙蜇大量出现已有较长时间,而这个时间,青岛的绵蜇因大量过度捕捞而减少。此外,人为影响还包括填海、沿海城市带建设等,人为因素还造成另外一个结果,就是科学家们很难从诸多信号中识别出,哪一个影响到了海蜇的数量增加。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海蜇 胶州湾 大暴发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