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 三大“眼镜帮”,岛城共逐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温州眼镜帮’的黄金时期,眼镜业几乎是我们温州人的天下。当时商品比较紧俏,市场需求大,利润率都比较高。”李先生说,那时候成本价为 10元一副的眼镜,从温州进货到青岛,卖到30元很轻松,利润率高达200%甚至300%。
说起当时的成功生意经,李先生特别强调“吃苦”二字:“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经商的人很少,只要吃苦就能赚钱,不用讲什么策略。而温州人恰恰特别能吃苦,老乡间也互相提携,因此‘温州眼镜帮’在青岛发展得很顺利,许多在青岛的温州人靠卖眼镜都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
2002年以后,在青岛的外地眼镜商家逐渐增多,“江西眼镜帮”、“丹阳眼镜帮”等陆续杀入青岛市场,眼镜行业的利润大幅缩水。“商家多了,竞争压力增大,大家互相压价 ,使眼镜行业的利润大幅下滑。”李先生给记者算了笔账:“2002年,台东一家150平方米的门头房,一年的房租为40万元左右,一个员工的月工资为 800元。现在同样面积的商品房,年租金要130万元 ,员工的月工资至少要2000多元。看上去眼镜卖得挺贵,但支出各项费用后,眼镜行业已变成薄利行业。一年算下来,即使经营得好,一家眼镜店的利润也不会超过20%。”李先生说。
青岛温州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林峰也告诉记者,如今眼镜行业的进入门槛比以前高很多,“首先是验光配镜设备,一个店至少要投入几十万元 ;再就是眼镜店要求员工素质比较高,懂术语,一般人不愿意干,招人也难。”不过,林峰认为,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不断成熟,“温州眼镜帮”的品牌效应逐渐得到了认可。
尽管如此,“温州眼镜帮”仍然在青岛眼镜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林峰说,目前青岛市场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眼镜店,其中70多家是温州人在经营,整个青岛市眼镜产业一年的销售额大约为 1.5亿元,“温州眼镜帮”的销售额就能达到1亿元。
转型 老板娘看店,老板投身地产
眼镜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温州眼镜帮”也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林峰说,“温州眼镜帮”已从出售温州当地产的眼镜品牌,转向销售国内和世界的顶级品牌,“从世界光学领袖卡尔蔡司 ,到上海唯尊、上海尊贵视界眼镜,再到深圳极致眼镜、北京新时代眼镜等,国内外眼镜龙头企业的产品温州人都在做。好的产品就是好,像CK 、宝姿、Prada、雷朋等国际大牌眼镜,已逐渐得到认可。”
与此同时,因为眼镜行业利润已经比较低了,林峰告诉记者,目前“温州眼镜帮”的生意基本上都是“温州太太团”在打理,“男人则抽身做更赚钱的生意去了”。
紫光眼镜的负责人胡则良也说,现在青岛的几家紫光眼镜店,都是他的妻子蔡晓芬在打理,他一个月也去不了店里几次。“资本永不眠,温州商人的资本尤其如此,哪个领域热,就投资哪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眼镜店的经营模式早已成熟,温州商人都讲究资源利用最大化,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当然不可能一家人全部放在眼镜店上,媳妇一个人管理就足够了。”胡则良说。
林峰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闯荡青岛的温州眼镜商人,如今早已不靠实体店吃饭了,积累资金之后,纷纷转投到房地产、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更赚钱的行业”。
“紫光眼镜的老总胡则良先生现在忙着跑北京、合肥等地,参与当地一些步行街改造项目。我今天刚收到一个温州朋友送来的请柬,这位朋友要开一家典当行,光注册资金就一个亿 。”林峰说,“温州眼镜帮”的视野不会停留在一个行业上甚至一座城市里,“就像潮水一样,哪里有好的项目,哪里能赚到钱,他们就涌向哪里”。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