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成为第289例遗体捐献者。
半岛都市报9月21日讯(记者 韦丽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72岁的徐应涛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他生前是14中的退休教师,在查出胃部肿瘤后,毅然提出等去世后捐献遗体。9月21日,亲友为他完成了遗愿,他成为本市第289例遗体捐献志愿者。
9月21日上午11时,岛城下着小雨,徐应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青岛大学医学院人体形态学实验室生命奉献大厅内举行,他的妻子悲痛不已,“你就这么走了,留下了我一个人,我跟着你一起去了算了……”
“我父亲走得太突然了,他之前身体特别好。”徐应涛的二儿子徐腾难过地说,父亲在今年五月份查出胃部肿瘤,当时还不是晚期,家人有信心可以治好,没想到肿瘤来得太凶猛,很快就恶化了。或许是对自己病情很了解,徐应涛在查出肿瘤时就提出要捐献遗体,并通过市红十字会签署了捐献协议。
9月20日上午,青岛大学医学院人体形态学高级实验师刘志才接到徐应涛家人的电话,说老人已经不行了,之前签署了捐献协议,问下一步怎么办。21日凌晨0时,刘志才再次接到老人家属的电话,说老人去世了,他立即赶往市中心医院,将老人遗体接到实验室。
“总算是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他生前就是老为别人着想,自己一辈子真的很坎坷。”徐腾说,父亲从工厂的技术员做到工程师,后来成为技校的老师,技校合并后他成为14中老师,一直干到退休。“哥哥是残疾人,父亲和母亲就更加辛苦,一辈子也没有享什么福”。
■相关新闻 289位志愿者多为癌症患者 此前本报报道了一天有两位老人捐献遗体后,最近捐献者多了起来,“昨天也有一位市民捐献了遗体,是一位67岁的肝癌患者。”刘志才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本市正式开展遗体捐献,今年已经有52位志愿者。
在捐献者中,大多数人都是癌症患者。“老年人本身患者比例就高,再加上他们也希望自己作为医学研究样本,早日攻破癌症治疗的难关,这是他们生前最迫切的愿望,现在看来,他们的奉献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志才说,之前,有市民在捐献之前问会留下什么,例如骨灰等,根据现在的情况,岛城遗体捐献者什么也留不下,但是他们的名字可以保留在档案馆内,奉献林的石碑上也将有他们重重的一笔。
记者 韦丽丽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